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职业资格分类

少儿考级

技工证书

合作申请

考证须知

证书查询

站内下载

合作单位

调整新版职业资格证书工本费..
JYPC职业资格证书照片采集..
关于全国统一调整收费标准的通..
关于规范JYPC职业资格考试..
关于暂停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新..
关于调整职业资格考试范围的公..
关于统一收取悬挂式证书工本费..
证书
编号
身份
证号
考试
项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佛教典籍 >> 佛学综合

至法彼岸-化来禅师著作

添加时间:2013-3-26     浏览次数:[5930]    [ 字体:   ]



                                             至 法 彼 岸
                                                                               釋化來

溈仰宗十祖化來禪師於萬佛聖城所發之十二大願
第一願:願畢生奉行宣公上人家風,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如有違背,甘墮地獄。
第二願:畢生遵照上人一脈真傳,不生輕慢心。若不如是,定墮地獄。
第三願:願善和同類,共同修行,必無貢高我慢。如有一絲貢高我慢,欺凌罵訾,必墮地獄。
第四願:願珍惜常住財物,沒有浪費,或用於私人。如有違犯,必墮地獄。
第五願:誓願終身為佛法,竭盡心力,必使佛法普及全世界,願世界眾生明白佛法,精進修行,
證無為法。
第六願:願明白佛理,行解相應,悟無生忍,大弘佛法,普利有情。并且此生能證五眼六通,飛
行自在,以利弘法事業。
第七願:願臨終時,身無病苦,預知時至,佛來接引,上品上生,往生西方。
第八願:願今生父母及累世父母,早日往生西方。
第九願:願凡與我有緣,若順若逆,皆種善根,生生增上,往生西方不退轉,直至菩提。
第十願:願以佛的智慧為自己的智慧,以佛的言行為自己的言行,清淨三業,言行一致,弘法利
生,普利有情。
第十一願:願學普賢十大願王,朝暮鑒戒,行解相應,修菩薩道。
第十二願:願學習觀世音菩薩之大慈大悲,勉勵自己,普利有情,巧說諸法,言詞柔軟,人和事
和,嚴以責己,慈悲一切。
衍願化來禪師正法眼藏傳承法卷
目錄序
清風明月 記化來老法師

鑑於眾多道友希望能夠更好地瞭解上化下來老和尚的思想。在徵得老和尚同意之後,我們將能收
集到的老和尚數篇作品合為一集,供大家研究學習。
一‧化來老和尚的傳承
化來老和尚乃宣化上人禪宗法嗣,但因末法特殊的因緣,上人未親書法卷(宣公為溈仰宗九祖)。
上人圓寂後不久,化老離開萬佛聖城,回到中國大陸。二零零三年底因緣成熟,傳印老和尚(另一位
溈仰宗九祖)得知了化老的實際情況。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傳溈仰宗十祖法卷給化老。法名衍願化
來,表信偈曰:
衍了心無住 願輪等太虛 化事周沙界 來去本一如

二‧合訂本的內容
這些作品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大多曾發表於萬佛城的「金剛菩提海」雜誌,及「宣化老和尚追思
紀念專集」。也有未曾公開發表的作品。
「我的出家因緣」,「五臺山安單之誓」「六年切磋」,「法語拾零」,「滿江紅」反應了化老個人
修行的心理歷程。「勗勉」,「勸修行歌」,「新年歌」勸人從孔孟之道,深信因果,體察四季變化等出
發;首先完成世間的道德,下面再進一步,發心修行完成出世間的道德。
「修行」,「宇宙白解說」是非常深刻的開示,處處都落實到心地。「宣公舍利贊」是為迎請上人
真骨而作。從事相上看,上人的度化,地域上包括歐亞各階層;時間上由譯經而澤被萬代。從理上看,
這一切都回歸到超言絕待的祖師一脈心傳。
第二部份是「雪山鴻爪」。「雪山鴻爪」原是化老擇抄佛言祖語的精美書法作品。為了方便不習
慣於直接閱讀手寫體的讀者,我們將這些關於修行緊要處的開示輸入成文字版。﹝對原文明顯之筆誤
有更正。﹞
第三部份是原「弘一大師文學集學習筆記」一書的內容,其背景請參閱「清風明月」。這部份最能
反應出化老個人的理念。許多地方與其他祖師大德的開示有相得益彰之功。這里僅就開悟及其保任功
夫探討一下。化老明確地指出,古人所說的: 「越得此關,方為大乘正因。」乃是一般禪宗的開悟
境界。化老非常重視保任功夫,如果自性沒有時時現前,就必須要及時懺悔改正。情形再嚴重時,就
是忘失菩提心,在造魔業,當年宣公上人印證李炎武將軍開悟時,還叮囑他四句話,「行住坐臥 不
離這個,離了這個,便是錯過」。可見不是一開悟就所做已辦了。化老還告訴我們,剛開悟想做大通
家,開堂接眾是不可能的。弄不好,「一盲引眾盲,相續入火坑。」印光大師,「揀魔辨異錄重刻序」
其中講到開悟的人如未達到實悟實證的境地,仍會「盲引盲眾.相牽入火」。與化老所說的同出一輙。
這都是因不重視保任功夫,背離了菩提大道而產生的結果。
三‧化老個人修行歷程一瞥
我們將此合訂本的內容整理研究,就會對化老的修行歷程有個大概的瞭解。「滿江紅」可以說是其
一生的寫照。自三十歲發心修行以來,屢經挫折磨難。但他道心堅固,不氣餒不退縮,終於在五十歲
圓滿出家的心願。其中的一些細節可在「我的出家因緣」中找到。化老五十二歲受了大戒。從「五臺
山安單之誓」上,可以知道他當時的修行功夫已經有了很深的基礎。
化老曾在萬佛城任班首和尚多年,有位道友來打觀音七,告訴末學她看到化老全身紫金光色,領
眾繞佛時,大眾中還有善財童子。因化老的實在太樸實無華,末學也沒有多想。直到化老回國後,才
真的有機會去請開示,針對「五臺山安單之誓」中,「二六時中,明明歷歷」,不昧本來面目之事,末
學糊里糊塗地請教化老:「您睡覺時怎麼辦?」化老說:「我很少睡。」現在想來,詩中最後這兩句很
有意思,「不進亦不退,得體詩無言。」這是說悟到道的本體,境界是言語道斷的,用詩無法表達。
這使我們想到南傳佛教大師形容悟道的境界:「不前進,不後退,亦不停頓。」最後一句是說,不是
無明昏沉境界。
宣公上人讀到「五臺山安單之誓」之後,邀化老到聖城。「六年切磋」,「法語拾零」讓人想到了
古代禪和子參訪大禪師的情形。
上人見化老背駝,過來加持。化老因要保持時刻觀照內心的功夫而未加重視。旁邊的道友誤會了,
以為化老傲慢,竟然過來喝斥。這一段如放在古代的公案里,大家可能都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如何是
錯的。口頭禪誰都會講。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可在現實中,過當面關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上人
不露痕跡的考驗面前,化老對平日內心的行持功夫沒有絲毫之懷疑,不為外境所動。這是何等的氣魄。
「法雨拾零」記錄了化老參學登堂入室的幾個片段。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許多公案用語,像「說
是一物即不准。」達摩祖師答梁武帝,「不識」的意義,從文中我們都會獲得極大的啟發。因化老來
聖城之前已有了深厚的修行基礎功夫,上人幾次發問,化老都未亂陣腳。但因功夫尚未到家,失誤還
是難免的。
宣公上人可以說是菩提大道的源頭活水,所謂「源頭瀅瀅活水通」(見「六年切磋」)。因化老能
夠觀察因緣,瞭解到自己與上人無做作,無安排,功夫的差距所在,不斷提升自己,因而在萬佛城參
學過程中取得長足的進步。六年期滿,經宣公印証合格「化來,化來,他方菩薩終於化來。」一九九
五年公開發表的「法雨拾零」中的小詩也透露了這一消息。
宣有宣無空泯跡,化來化去別有天,
奉下兩點不是秦,心月孤圓照漢天。
這是藏頭詩,取每句第一字即得「宣化奉心」,意為得上人心傳。此詩字面上可從多個角度來解釋。
其中一個是宣公入滅了,化來法師繼續弘化,開闢新天地。種種境界不過是一合相,所有一切都不離
祖師的一脈心傳。這首詩也可以說是這段參學過程的總結。
據瞭解化老直接接觸上人的機會並不多。我們知道,上人是大修行人,不會錯過任何度化眾生的
因緣。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他們是如何溝通的。「秋水鴻雁」中提到化老在美國加州萬佛城所屬的九號
公路及核桃園道場閉關,虛公與上人的指導應都是定中的境界。
我們想瞭解化老的心理歷程,有個極其重要方面的資料可能永遠是闕如﹝空白﹞的。這就是「雪
山鴻爪」引上人所說,出家要修的忍辱行。當年中國大陸來的法師,因種種原因難以久住聖城。只有
化老能不退初心,在此忍耐苦修六年,直至上人圓寂。至於回國後的情形,可從某位道友在二零零零
年初,寫給萬佛城一位頗有修行的法師信中略見一斑。當時聖城住眾對宣公法脈的去向一無所知。這
位法師卻似乎感覺到,化老就是宣公座下所出的無心道人,明確指出未來將會出現「化來化去別有天」
的情形。出於對此法師功夫的深刻信心,這位道友開始留心化老的一舉一動,信中說:「化來法師所
到之處,在家信徒聞風而化。只是在寺院常受人欺負,趕來趕去的。」有的朋友可能還不太明白這是
怎麼回事。這就是末法時代,「法滅盡經」所描述的,許多寺院無法容忍正法的現象。
末學也曾在二零零二年請教化老,「您在某某寺院時,做些甚麼?」「當啞巴!」末學甚感驚訝,
接下來一連問了三、四個寺廟,答案都一樣。這些年來,我們瞭解到不少化老秉承自己的十二大願,
以極大的耐心對待難調難服,甚至欺師滅祖的眾生的事例。這些遭遇化老自己不會說。我們若想學到
這種功夫,只有靠自己在面對境界時,從心地上去領悟了。
四‧心地功夫
宣公上人以平等慈悲心度化眾生。弟子的背景程度不一。有的人發心修行,可幾年下來,遇到
考驗,道心就退了。像化老這樣的情形,道心堅固不退,始終如一的,實在是不多見。從三十歲初發
心,到發「五臺安單之誓」透祖師關之願。從六年參學下來,發十二大願,到「滿江紅」的完成出世
願歸無得之願。我們看到其菩提心內涵一步步充實,深化的過程。讀一下這十二大願的第一願。憑心
問問自己,如果我們按這個標準,來考察自己一天的行持會怎麼樣?恐怕我們不知要去地獄多少次。
而化老卻要求自己畢生如此,若不是真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是做不到的。
有位宣公上人的西方弟子,以前在萬佛城發心修行時吃苦耐勞,感動了不少信眾。後來因為種
種因緣,守不住戒律。宣公上人圓寂後,末學見到他,他說:「看看我現在的情形,想到當年所發的
種種大願,真是無地自容。」另一方面,不是人人都像這位道友那麼直人快語。多年來,我們還看到
許多與菩提心完全不符,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比如,有的人講法頭頭是道,可行持上連基本戒律
都不守,更不必說十二大願中的「行解相應」了。
為瞭解正法衰落的因緣,我們請教了數位跟隨上人多年的老弟子。內心情形是這樣的:以前上
人在時,大家依法而行,內心雖承受著壓力,還是會忍耐向前,為正法而努力。現在善知識不在了,
依法而行時內心壓力一大,許多人就會想種種辦法躲閃迴避。菩提心一退,久而久之,許多東西就完
全變質。由此可見,脫離心地法門,只在皮毛上用功,末法就會現前。
在整理本書的過程中,化老諄諄告誡我們,文字終究是文字,不要執著在某些具體字眼上。本
書雖小,可是它強調真發菩提心及念佛參禪的心地功夫,是修道的根本。大家勿因其言詞樸實無華而
生輕慢心,也不要「盲引盲眾.相牽入火」地隨喜某些已失卻菩提心的領眾人,與其共同排斥真修行
人。與此相反,既然我們不希望善知識總是當啞巴,就要珍視其已做出的開示,珍惜其甘露般的法語。
最後,在此三災頻仍的時代,一方面我們祈求化老能夠像當年的藕益大師一樣,住持正法,做末
法眾生的真皈依處。另一方面,住持正法也不能只靠幾位高僧大德,諸位道友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祈盼大家也能同發菩提心,齊心協力護持如來的正法眼藏,將來共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化老所
說的:
佛法靠人扶 法輪賴眾力
攜手獲正法 王饍利人天
編者謹識 西元
2010年9月28日教師節


清風明月 記化來老法師
郭家玲
一九九六年的夏天,後學拜訪美國萬佛聖城,時值宣公上人辭世一年,頂禮上人銅像,不禁悲從
中來,痛哭不已。與上人雖只一面之緣,但他老人家開先河,弘法於異邦,創美國僧相之始,翻譯經
典,對佛教的貢獻是巨大的。早期六零年代,又不通洋文,一切都得自己來,那種辛勤奮鬥的堅韌毅
力,一如東渡日本傳戒法的鑒真大師,是值得後代敬佩的。上人走後,我在偌大的道場中徘徊,追憶
其風,夜色中,月明星稀,紅木高聳,樹影幢幢,添了幾分寂寞惆悵的氣息。而化來老法師與我,也
在這種氣氛之下,展開了因緣。
當時萬佛城正在打觀音七,後學也參加,在繞佛時,請恕後學心多浮動,一位老法師,身材高瘦,
背稍弓駝,只見他行步平緩,履地飄然,面容古樸溫和,繞到我前方時,不禁在心裏頂禮恭敬。而法
師似知吾意,略舉頭回應。如此一來,更加深我對他的注意了。當時,聽熟人說,老法師不近女眾,
而萬佛城男女界限嚴別,後學不敢找他說話,只好在遠處默默地觀看。老法師的一舉一動,甚至連吃
飯的樣子,走路的樣子,是那麼的安閒自在,平平淡淡卻又蘊味深遠,看了就有一種安心的感覺,像
個大磁場,收攝我躁動輕浮的心。不禁聯想到永嘉大師的「常獨行,常獨步,調古神清風自高」,宛
然活現在他的身上。觀音七結束之後,我也離開萬佛城了,但心中卻常憶念著這位未交一言的長老。
老子說:「不言而善應。」該可描述此理吧。
後來老法師回中國,與家弟有書信往來,其開示內容,又頗為中肯,俱能對機。便不顧簡陋,壯
大起膽子,提筆寫信給老法師,沒想到才過十幾天,就收到了老法師百忙之中,抽空寫的回信。就這
樣魚雁往返,也有五年了。其中對後學所提出的疑問,均回答得使後學口服心服,而開正知解。為報
法乳之恩,便祈請老法師,征得同意,將回復弟子們的信函,及其修行之筆記,編纂成書,以分享大
眾。
老法師出生於佛法盛地的江蘇省,因家貧,小學沒有讀,小學未上,稍年長,就讀中學,因此跟
不上進度,後來又讀年把私塾,打下古文學的底子。老法師一向沉潛杜默,少談其生平,只是捕捉其
回函,及詩文之片段,來揣摩他的一生,及學佛之心路歷程。
老法師年幼時,即负出世之志,十七歲時,父母雙亡,身為長子,只好將出家的夢想,擱置一旁,
挑起一家生計的擔子,全心全意照顧三個年幼的妹妹。一個身無長技的少年,要擔負家計,可真是走
投無路。幸好,有人借了幾把刻字刀,便習雕印章,賴以為生。後來,手工業社成立,招募為營業員,
收入較多,從此生活有了保障,撫養妹妹們至長大成人,直至五十歲退休。這三十多年間,中國發生
了不少變數,也吃了不少苦頭。然老法師不改初衷,渡過時代的驚濤駭浪,安忍人事間的種種折磨與
考驗,依法而修,一如僧人堅守梵行,不願隨俗結婚生子。從事雕刻金石,一刀一琢,慢工出細活,
全神貫注中,倒也磨出了心念專一的功夫。而看經書,全靠自己,不懂,多看幾次,也能開得點智慧。
年輕時,仰慕虛雲老和尚之道風,曾欲追隨虛公捨俗出家,奈何虛公不久辭世,而中國也發生了巨大
的變化,只好秉志隨緣度日。然虛雲老和尚的四封回函,在這顛簸動盪的年代中,如慈母般教誨,撫
慰了法師飽受滄桑的心靈。三十多年晃眼即過,法師也由青年中年而壯年,出家之志,經過了這麼長
久時間的磨練與考驗,尚不退轉,終於在五十歲那年,依止圓霖老和尚,於江浦獅子嶺兜率寺剃度,
夙願得償。回首前塵,能堅守初志,這都是虛公的精神,在支撐著他,一路引導著他。
五十二歲,師於江西石城,如日山普照寺,受了大戒。即至五臺山,知客安單方了,頓息萬緣,
二六時中,明明歷歷,不昧本來面目。因此作了一首【五臺山安單之誓】,為當時心境寫照,其文如
下:
追念出家旨 著意在修持
轉換法王家 俗心無由辭
因此來五臺 頂禮諸佛師
知客安單畢 萬緣隨念息
起倒二六時 坐臥水清澈
涼風飄柏子 寒鴉墜黃葉
境界本來空 成敗何欣戚
但願春與秋 旌旗振關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鴻雁
未證菩提果 先發菩提誓
不透祖師關 誓不出戶限
學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進亦不退 得體詩無言
此乃師初發菩提心之誓願,曾登在《萬佛城月刊》二三零期。宣化上人閱後,邀師至萬佛城。過
了三年,因緣成熟,於一九八九年赴聖城,蒙上人接見。一見面上人就對師說:「沒有落款的不要(指
畫)。」又說:「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相約六年以成其大事。」兩人之間的對話,誰也猜不透是
何義,而宣公真於六年後入滅,師作詩悼曰:
宣有宣無空泯跡,化來化去別有天。前人後人無古今,乃心乃日同了緣。
師徒兩人之間,微妙的因緣,也算得上是一件公案,答案就待日後告白於世。師在給後學的信中
曾言及:「六年中,蒙師(上人)諄諄教誨,恩惠並施,法乳之恩,沒齒難忘。上人圓寂後,第二年,
回國,閒暇中,翻開以前的筆記,及有關經典,才初步有點頭緒,所謂佛法,剛剛才開始。」
觀師之修學,先是啟蒙於虛雲老和尚,而後參學宣公上人,其所得之境界,非是弟子們能猜測臆
度的。一位與師一起生活過的近侍居士,告訴後學,師善觀機逗教,明眼觀察各人心中之死角及執著,
能借他事以教己事,借己事以教他事,三言兩語,就能對症下藥,讓弟子們心開意解。修行者,即修
心也,能得遇善觀心、運巧方便之過來人為師,何其有幸!師於去年,寫了一張書法給後學,題曰:
「牧童歸來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是的,騎牛歸來的修行者,橫說豎說,語默動靜,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皆不離道矣,此莫非師之心境也乎?一位朋友,去年九月,回國親近法師。這個朋友,是
個禪和子根性,頗具悟機,也和不少修行人談過佛理,學佛多年,尚未覓得師父。回來時對我說,化
來法師是他這輩子,所碰到過,最無相的修行人,他說:「法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那麼的平
淡,雖平淡卻深遠,也沒和我談佛理,只稍微閒話家常一下,看著他走路、喝茶,就覺得蘊味無窮,
深深吸引著我,就發心皈依了。」我問他道一句來,他說只有老子的「見素抱朴,無名之樸,複歸於
樸」可以來形容這種感受。「樸」這一字,應該是一種脫落塵埃的表達吧!文豪蘇東坡曾作賦曰:「唯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的,明月清風,不染
纖塵,樸之又樸,素之又素,應是每位眾生的本地風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清風明月來形容淡
泊深遠、謙光自牧的化來法師,該可謂神合道妙吧。
感於末法,明眼善知識們相續辭世,正法的住持,就只靠少數真解脫者,作中流砥柱,而佛法現
前雖盛,卻多魚目混珠者,若不具擇法正見,很容易就墮入魔坑,難以自拔。而明眼過來人,確實能
導引眾生,得正解脫,離苦得樂,其光芒之不朽,也不是謗法者所能遮掩得了的。謹引虛雲老和尚與
禪修老人之間的對話為本文結尾,勉強作為今日佛法的寫照:
徒多魚目真難辨 休認虹霓是彩霞
光含萬象無今古 不屬陰陽絕障遮

輯一 法雨拾零
一 我的出家因緣
我十五歲輟學就商,自家經營一家小雜貨店。父親是佛教徒,南京有一位明
蓮老和尚,雲遊訪道,家藏經典。經道友介紹,由家父請歸。這便是我學佛的因
緣。初學【六祖壇經】,以經偈諦觀自性。
十七歲共產黨來了,家境驟變,受到嚴重的考驗,各種的困境,紛至沓來。
如置身大海,四顧茫茫。一葉扁舟,搖搖欲墜。每每愁憂填胸時,唯有菩薩加被,
頃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令人心曠神怡。
後皈依南京毘盧寺長老映徹老和尚,由於況境變,心境也變,身安而道隆。
雖然處境艱難,猶如寒梅傲然凌霜。
當我閱讀虛雲老和尚傳略,十分響往,可是問津無門。一九五九年時,獲悉
老人住錫江西雲居山。通信後,賜諭四函,法喜充滿。最後老人說,唯仁者珍重
奮勉。當年秋季,去信二封,未見回音,即刺血寫了出家發願文寄去。一週後,
映公給人帶口信說虛公圓寂。
為了出家,到處奔走。兩次赴天台,五次去蘇州、南京、鎮江,各處軀馳,未能
遂願。五十歲那年,始完初願。在南京江埔縣獅子嶺依圓霖法師剃度。第二年,
去江西如日山受三壇大戒。
二 五臺山安單之誓
追念出家旨 著意在修持
轉換法王家 俗心無由辭
因此來五臺 頂禮諸佛師
知客安單畢 萬緣隨念息
起倒二六時 坐臥水清澈
涼風飄柏子 寒鴉墜黃葉
本詩為化來法師受具足戒後不久所作,
其背景可參閱本書之序及「清風明月」。
境界本來空 成敗何欣戚
但願春與秋 旌旗振關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鴻雁
未證菩提果 先發菩提誓
不透祖師關 誓不出戶限
學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進亦不退 得體詩無言
三 六年切磋
平凡瑣碎妙在常 聖行址跡眾心詳 孜孜兀兀七八載 空空蕩蕩東西洋
眾眼望穿渾無跡 客心神住卻空房 天人失依渴乳哺 玉箸何期大王膳
緣起
五臺歸來,接到萬佛聖城的邀請書,幾經挫折,才拿到護照。忽又接到宗教事
務處的通知,不准出國,要繳回護照。是菩薩加被,才安然來城。這一轉一折,
正好能促成我能常住聖城。頌曰:
五臺歸來喜氣隆, 上人邀我會群雄;
長風翩翩鐵鳥度, 源頭瀅瀅活水通。
初會
一天,一位老比丘進來,揹一僧袋,在床上坐下,我便頂禮。
我獻上帶來的禮物。第一件茶葉。他說:「你來的不巧,我昨天已戒茶。」聽
他的口氣,我知道是師父上人本人。這使我體會到師父謙光可掬。
第二件禮物,是虛雲老和尚與映徹和尚的題字照片。並且說:「虛老曾給我回
封信。」師父說:「那不是虛老寫的!」我非常吃驚。歷年來,受盡顛沛流離,
各種誘惑,我之所以能夠不為境轉,純真如故,就是以虛老的信為楷模。於是辯
道:「是虛老的口氣,別人代不了。」師父不假思索,隨口答道「:是虛老說的,
別人寫的。」 應變之速,我無法窺其端倪。這使我體會師父的直心直意。
第三件禮品,是毛筆 師父說:「是大阿辟嗎?」我沒有聽過這名稱,沒有回答。
取出毛筆,遞上。師父說:「是大阿辟。」
第四次則呈上兩樣東西:一幅對聯,一幅立軸。立軸,是在我中國大陸的師父
親手畫的阿彌陀佛像。師父說:「沒有落款不要。」一幅對聯則收下了。目前掛
在師父的文物展覽館裡。對聯,是兩年前寫的,師父看了日期,不勝驚訝。我說:
「對聯是兩年前寫的,落款是來美時才加上的。不過這對聯有一段不尋常的經
歷:在中國大陸時,我住處的樓上失火,火燒掉了對聯後面糊在竹笆上的紙,而
對聯卻得幸留存下來。」這對聯的內文是:「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有人
說:「對聯掛在譯經院二樓。
禮物呈畢。談話中,師父說:「邀請的事,是法總搞的,我不知道。」(指法界
佛教總會邀請我的事) 我於是拿出邀請書,將他老人家的簽名指他看,他沒再說
什麼。
最後師父說:「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這使我體會到師父的實事求是,
一絲不苟。頌曰:
初會切磋約六載, 期滿歸去圓無在;
寒雁有信同形影, 秋水無痕寂去來。
師訪徒
一次,在辦公大樓小課室內,師父對男界法師說法。師父問:「化來法師,你
的背怎麼駝得這樣,被人壓迫的嗎?」隨即加持,我沒有重視。果浩居士說:「師
父加持是不簡單的,你要重視。」恆律師說:「你以牆壁為準,將頭和背依牆壁
成一直線,就這樣鍛鍊。」幾年的努力,頭能抬起來。
當時上課時,有一位居士供養師父一瓶花旗蔘。師父隨手拿給我說:「化來法
師,供養你。」這使我體會到師父的愛無偏袒。
我與中國大陸居士通信曾提過這件事:當師父說法時,不點名的批評了。類似
的批評,還有三次:其一,房間雜亂,其二,早餐後未結齋,其三,偷看報刊上
的裸體照。這使我體會到師父的教育細緻耐心。
對聯課也是師父教化四眾的方式:
修行必先習太極拳,鍛煉身心。 (師父)
學道務早識平常心,融會動靜 。(化來)
觀音耳根圓通,無音不聞。 (師父)
持地心眼明達,有地皆淨。 (化來)
這使我體會到師父的融會萬法,妙用無窮。
四 法雨拾零
總綱
「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意思是說的自性,也就是本心,如虛空,空無一
物,而能千變萬化,妙用無窮。雖有無窮的變化,終歸是空無所有。所謂:「無
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果說師父的生,是從虛空來,圓寂是歸虛
空去,未免欠妥。人,本來就是幻化不實的,如鏡中影像,並非真實,並無來去,
有時非有,無時非無。鏡體是常住不動的。以鏡像為真,便失了鏡體。希望大家
以此體會師父的生死的幻化,真認本源自性。會此﹝注:意為領會﹞,師父並未
離開我們。這是諸佛出世本懷,也是師父說法的本意,故曰總綱。
綱目
(一) 一次 我在大悲道掃樹葉,師父駕了高爾夫車,停在我旁, 下車即問曰:
「做什麼?」我說:「掃葉子。」 師父說:「還可以。」這事,我一直在默思著,
最近才有所明白。只答對一半。為什麼?因為我當時用了直心,而未用心去想,
衝口而出。以當時情況來說,師父停車時,我已擁帚而待,並未掃葉。師父問的
是當時,而我答的是過去,不過,以當時情況來講,若在旁人,恐開口不得,我
能開口,所以師父說還可以。這是我初攀玉階,而未入門。
(二) 又一次,午供時,我剛走過五觀堂。師父駕了車子,停在我身旁,下車後,
手裡拿著一只瓜果,問曰:「是什麼?」我說:「不識。」這次,我是通過觀看後
而答的,但只看到外面,沒有看到裡面。以外面講,是對了,內裡即不是。自己
的本心,無時無刻不在眼前,那能不識呢?然而,欲說是什麼,這就很難形容的。
如古德靈嶽禪師,被六祖一問:「將什麼物來?」尚目瞪口呆,回答不出。八年
後才回答:「說是一物即不准。」這次我入門,但未升堂入室。
當時,師父將瓜果遞給我,我去接,但不知何用。問曰:「供佛嗎?」師父未
說話,我轉身送往廚房。這是師父暗示我普利有情。
(三) 法會期間,我從大帳棚回到萬佛殿,有女子,要我和她合照,我連說:「不
行!不行!」這是我不能善巧方便,滿眾生願。是不是不知道善巧方便的做法呢?
不是的。不過,總免不了做作。與師父無做作,無安排,還有些差距。這是我升
堂而未入室。
(四) 法會期間,有人要我寫四句偈頌送他,以為勉勵。我即寫道:
開示悟證 行解相應
行住坐臥 念茲在茲
這是內外四法為初基。
(五) 如師父說:「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作麼生道,偈曰
宣有宣無空泯跡,
化來化去別有天。
奉下兩點不是秦,
心月孤圓照漢天。
又偈曰
掃葉初攀階 觀是始入門
方便常善巧 內外依無依
有無冺跡後 來去皆妙明
休為兩點疑 孤月照空城
總之,做什麼,是什麼,即是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的寫照,會此,通達一切
法。
五 滿江紅
堅貞抱負 禮佛天 一念虔誠
不氣餒 壯懷激烈 奮發圖強 三十隨緣滌染習
半百始圓出世貞 空嘆息 日月車輪轉
勵志堅 駕長風 鵬程擧 萬裡雲
虛公志 一髮嗟聖脈 宣公三三結法緣
陳公光照恆沙劫 待努力 完成出世願 歸無得
這是化老接法卷後不久的作品。在給某居士的信中,化老解釋上文如下:
這篇滿江紅。「三十隨緣」,是指三十歲發出世心,一心向道,洗滌平時舊染的無名習氣。「半百」,一百的一半
指五十歲才圓滿出家的願望。「虛公一髮嗟聖脈」,是指虛公有一首偈,雲嗟此聖脈一髮危秋。「宣公三三結法緣。」
我去美國,會到宣公上人,上人云:「要師訪徒三年,徒也要訪師三年」;六年期滿,上人即印證:「化來化來,
他方菩薩終於化來。」此是印證合格。
六 勗勉 獻給培德中學育良小學師生
復聖孔門萃,旭日溢蓮香。
瑞靄滿聖城,平等是家常。
起處即落處,安樂解愁腸。
聖路今平坦,清夷戒怠忘。
修道道在前,行人思故鄉。
在處還在自,自勗入蓮邦。
蓮邦自在樂,不必費周張。
生老病死絕,妙法頻伽談。
衣食隨念至,住處絕操忙。
大地皆黃金,樓閣七寶裝。
生不由父母,心安碧蓮房。
觀音做伴侶,彌陀是爺娘。
萬事皆如意,日遊遍十方。
遙知寒山月,必定照高堂。
七 勸修行歌 新年歌
勸修行歌
告道友,聽我言,地獄之苦口難言。
無日月,無燈火,終年黑暗不見天。
糞尿堆滿如大海,火鷹吐火啄我眼。
夜叉凶煞眼如電,手執鋼叉在我前。
我身支節下長釘,身長萬里鐵床眠。
鐵床處處是火焰,全身痛疼實難宣。
飢吞鐵丸飲銅汁,死後風吹命又回。
再受苦,再焦身,焦身成燼燼復灰,苦盡長年不知年。
勸道友,信因果,速速回頭懺前愆。
力行眾善存好心,汙垢蕩盡化紅蓮,念佛往西天。
告大眾,聽我言。殺生害命罪無邊。
畜生與我命同等,以命還命不劃連。
今日殺他吃得美,他年還命受熬煎。
勸君吃素不殺生。免受果報樂甜甜。
常存好心放生物,念佛往西天。
西方樂,樂無邊,七寶樓閣黃金地,四德蓮花養道田。
此地方,非外來,道路從心通玉階。
心中常念阿彌陀,死後佛引入蓮胎。
新年歌
正月喲裡來新年啊紅,家家啊念佛過新春。
佛是慈父常念我。我念阿彌陀,佛在我心中。
二月喲裡來冬天啊過,人人啊學佛行慈悲。
憐恤啊老人濟貧窮,互相啊憐愛,好心是春風。
三月喲裡來百花啊香,人們啊但知魚肉美,可知吃魚啊要還肉,他
年啊還肉,被殺苦無窮。
四月喲風和萬象啊新,大忙啊時節快樂中。
勤勞自食啊不偷盜,愛他啊財物,變做驢馬人。
五月喲榴花似火啊紅,善惡啊皆由自心分。
享福因為善事啊多。自作啊壞事,地獄受苦人。
六月喲荷花碧池啊中,一句啊彌陀道路正。
西天即有無窮啊樂,衣食啊不愁,壽命與佛同。
七月喲暑去漸秋啊涼,地藏菩薩功德難量。
一念恭敬獻香啊花,即去啊天堂,享福久又長。
八月喲桂花風送啊香,勸君戒殺魚兒放塘。
力行眾善存好啊心,好心啊佛來,接我往西方。
九月喲菊花吐黃啊紅,藥師啊如來恩比娘親。
念彼如來不入啊地獄,病消啊身安,蒙受佛慈光。
十月喲陽春百花啊開,觀音啊菩薩常放光明來。
光明照破黑暗啊世界。消難又免災,事事稱心懷。
十一月喲冬天漸到啊來,勸君啊常憐老與孩,
時常解除無衣人苦,慈悲啊存心,穩坐蓮華臺。
十二月喲新年又轉啊來,一年啊行善心快哉。
何懼地獄千般啊苦,西方啊門開,見佛上蓮臺。
八 修行
修行第一要素,即是認識自己的錯誤,時常改正自己的錯誤,要深入細緻,善
於用智慧照破各種錯誤的存心,毫無保留的認真看,認真改。直到一點錯誤的渣
子,一毫錯誤的影子,都不存在。這時無始無明的心,才能轉變為清淨妙心,心
淨佛土淨。臨終往生西方才有把握,不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錯誤蒙蔽的汙垢心,便是無明,無明只能是地獄的種子,哪堪能往生西天呢?
修行的人,要把修行,當做一件大事來看,要認真去做,腳踏實地的修,的的
確確從心中一思一念處下手。輕忽心,隨便心,散亂心,錯誤蒙蔽的心,便是無
明,是道的障礙,是西方的絆腳石,是修行人的魔王。 奉勸修行人,時光短暫,
錯過時光,萬劫千生受輪迴之苦永無了日。此事要各人自己奮勉,別人代替不到,
名之自性自度,名之自性眾生自心度,自己心中眾生度盡,才能度外界眾生,心
中眾生不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而能成道亦無有是處,往生西方也不可能。如
福田裡下種,壞的種子是不能成實的。珍重!
九 宣化上人《宇宙白》解說
《宇宙白》為宣化上人作 化來法師解說
解題:
宇宙白即是自性,白是離相之相。性相不二,故曰:宇宙白
解文:
「冰天雪地」:是說泯除一切法的功夫純熟,內無自心,外無一物,這時心中
如冰封雪凍,無聲無臭。「無數條蟲凍斃」:是說什麼妄想雜念都沒有了。「且蟄眠」。
是說此時是峰迴路轉的時候。古人說:「轉得此關捩子,方為大乘正因。」師父
說:「要在活路上用功,不要在死路上用功。背誦經典的人,也要學習以經文作

觀的方法,觀自本性,否則一塘死水,沒有跳龍門的希望。」
「靜裡觀察,動中審諦」:是說未轉與轉兩種不同的修法。前者如冬天,草木
不生。即是除一切念。後者如春天萬物生長。此時的功夫,是用智慧鑑別,什麼
是禾,什麼是草,也就是說:「育苗除草。」這就是活學活用經文,用經文對照
自己的思維行動言語。即經、即心、即境,三者合一,使心境都要符合經文所說
的。
「龍爭虎鬥常遊戲,鬼哭神嚎幻化奇」:是說此時會出現一場大廝殺、大搏鬥
的境界。因為無始習氣都會出現眼前,而且這些習氣毛病,不是輕而易舉可以除
去的,它會和你反復較量。有時自己不認識,明明是魔,而卻認為法王;明明錯
了,而偏執一見。如龐居士所說的:「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所以修行人
一刻也離不開善知識,否則便會墮坑落塹,不是著有便是著無。
「真實義絕言」:這是一種輕安的境界,這時善用觀照般若,能有念無念不相
妨礙,動與靜不相妨礙。
「不思議,當進趨」:是說雖然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正是精進用功的時候,
切忌得少為足,停腳不前。
「大小泯,內外非。微塵遍,法界周。囫圇個圓融。互相無礙」:這是爐火純
青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打成一片,無人無我。
「雙拳打破虛空蓋」:這是大徹大悟的境界。古人說: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一口吞盡剎海源」:是說徹悟後,大圓鏡智現前。
「大慈悲普度」:是說徹悟後,應該廣行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流血汗,不休息」:是說徹悟後,任重道遠,不可休息。徹悟後,應以四事
為重。一、護持正法令正法久住。二、廣宣佛法,令眾生受益。三、扶持道場,
令大眾安心修道。四、寶翫所習,不令退失。
結語:
上人以縮龍為寸的筆法,以少數文字,將修道人歷經的艱難途徑,斷惑證真
鬥戰群魔,以及風雨淒楚的黑夜所遭遇的鬼怪等,種種形像概括無餘。是龍是蛇,
都將在這大冶熔爐中,在自己清淨心田中孕育成長和變化。禹門是鯉魚化龍的起
步。今時今地也是大眾凡夫與佛的轉折點,願共勉之!願共勉之!
化來老和尚一九九五年六月書於萬佛
聖城萬佛寶殿東牆之隸書「宇宙白」
十 宣公舍利贊
乙酉年歲末海城大悲寺為迎請宣化上人真身舍利時作
大士渡海轉法輪 六大宗旨樹道風
翻譯經典法歐亞 苦口婆心中外諄
點破迷津總統服 萬人空巷台灣城
虛公法眼識豪傑 一脈心傳古今通
輯二 雪山鴻爪

甲 布施
【七種不損財物施經】
佛說有七種布施,雖然不損失自己的財物,也能獲得大的果報。
第一眼施。常用好看柔和的眼色,看待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而不以惡
眼相看,這就叫眼施。日後捨身受身,可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可得天眼佛眼。
這是第一果報。
第二和顏悅色施。對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 不愁容滿面,
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別人。日後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這
是第二果報。
第三是言辭施。對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說話和氣,出柔軟語,不說
粗惡的語言。日後捨身受身,可得言語流暢,辯才無碍,所說的話,能被別人信
受,將來成佛,得四辯才。這是第三果報。
第四是身施。對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叫身施。日後捨身受
身,得端正身,高大之身,被人敬仰,將來成佛,身如尼拘陀樹,得無見頂相。
這是第四種果報。
第五是心施。如果以上面諸事供養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但是,心不和
善也不稱為布施。必須善心和善,深生供養,才叫心施。日後捨身受身,得智慧
明了心,不痴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這是第五種果報。
第六是床座施。替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敷床座令坐,或是以自己的座位
讓坐。日後捨身受身,可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這是第六果
報。
第七是房舍施。提供自己的房舍給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行住坐卧,就是
房舍施。日後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得諸禪屋宅。這是第七果
報。
布施不一定是拿錢財出去給別人才叫布施,一般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拿錢財出去是布施,沒有多餘的錢財,同樣也能布施。本經指出七種不損財物的
布施,而且能得到大的果報。
【菩薩心惠施經】
當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阿那邠持長者 來到佛所,頭面禮世尊
足。
佛陀問長者:你們家經常布施貧乏的窮人嗎?
長者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們經常布施貧乏的窮人。在家中布施給需要求的
人,又在四城門布施。世尊!我還想布施給野外那些飛鳥豬狗之類的動物,在我
布施的時候,我也沒有想到這個應該給,那個不應該給,也沒有這個應多一點,
那個應該少一點的念頭,我只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一切眾生皆依賴食物而生存,
沒有食物就要喪失生命的。
世尊告訴他說:真是太好了!你是以菩薩心,專精一意,而廣惠施,你應該會
得到大果報,得甘露法味,菩薩恒以平等心而行惠施,專精一意念眾生由食而存,
有食便濟,無食便喪,應當普行惠施,不可有悔吝之心,終究可得解脫。長者!
應如是平等而廣行惠施。
當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乙 虛公來函
我在五九年五月給虛公去信 虛公正受惡人摧殘
生命垂危 而能回我四信 真是字字血淚 閱者寶
之 生稀有想
(一)
修行豈分僧俗,行道豈由出家。今居士與妹尚幼,猶宜善謀生計,以順天倫。
蓋學道別無奇妙,貴在素其位而行,離自分外,豈別有所謂佛道者耶?
(二)
迭蒙來函,知居士為法至誠,志慕澄寂,欣慰。道無不在,豈分僧俗。的論脩
六四
証,出家尚且不宜,況在家乎?是知處塵不染,化熱惱作清涼,茍非忍証無生者,
恐終不免漸退。今居士能在色聲紛繁中,自督自行,非宿有大善根,曷克如是?
雖然猶須痛念生死路險,無常迅速,務期一生事辦,庶毋忝於靈矣。
(三)
居士幸毋噪急,且宜隨緣消磨,譬如種子下地,須藉水土日光, 方有成長,
否則徒尋煩惱矣。
(四)
余所以能在二十多歲青年,能夠正念堅固,不為境轉,直到才完成出家之愿,皆虛公四函之力也。
五十歲出家。
猶宜本無我利他的精神,多做社會工作,為群服務,雲老病日劇,艱於應酧,
唯仁者珍重奮勉。
丙 實相真諦
七聖財: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 即得寂
滅。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心之相,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為是。
若菩薩摩訶薩學住內空,學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
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
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至圓滿住,不得無上正等菩提,
必無是處。
口齊則無諸過,心齊則無煩惱,諸漏業因,必須一日一夜,秉志虔誠,內以六
念淨其志意。謂:一念佛,慈悲導師;二念法,三世佛母;三念僧,人天福田;
四念天,長壽安樂;五念戒,清淨身心;六念施,普濟貧窮。外以八支束其身口。
謂:一不殺害;二不偷盜;三全斷淫欲,乃至第八離非時食。由是三業道清淨,
誠為出世正因,解脫根本,汝等今一一聞知已,果如法秉受否?
若能見佛身,清淨如法性,此人於佛法,一切無疑惑。
若見一切法,本性如涅槃,是則見如來,究竟無所住。
若脩習正念,明了見正覺 無相无分別,是名法王子。
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念執著分別,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去心垢染行即清淨。
學道猶如珠在衣 向外馳求欲何之 迴光返照檢自己 何難照邇見真諦
學道如撐上灘舟 全在篙手著力籌 靠船下篙始得力 篙飄非力舟洄流
學道猶如簷口水 滴滴滴在水窩裏 始終不變轉玄蒼 何難穿石穫真諦
回光反照 自我檢查 靠船下篙 滴水穿石

丁 宣公開示
我們學佛,處處要真誠,不然便是虛偽,虛偽便開空花,所以學佛切記不要自
己騙自己。
修道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狡辯,不談是非。
脩行就是脩無我相。如無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來了,也不動心,自己把自
己看成虛空一樣,无論什法門,只要你有忍耐心,都會有所成就。你要是沒有忍,
什麼法門也脩不了。
出家要脩什麼道?就是修忍辱的道。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用它 萬事都能了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
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忍受人所不能受的,你有容忍就是道行,將
來就能相好莊嚴。
參禪要有忍耐心,那是開悟的本錢,我們參禪就有機會開悟,自性光明現前,
猶如春回大地,百物滋生。
真正參禪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參禪;真正持戒的
人,也就是真正參禪。
真我是什麼?就是自性,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我,沒有成佛之前,都是假的。
皈依那天看做我們的生日,把我們修行的階段,從那時候算起。
戊 佛心祖語
同安察祖十玄談第九
問君心印作何顏 心印誰人敢授傳
歷劫坦然無變色 呼為心印早虛言
須知本自靈空性 將喻紅鑪火裏蓮
莫謂無心便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祖意如空不是空 元機爭墮有無功
三賢固未明斯旨 十聖那能達此宗
透網錦鱗猶滯水 迴途石馬出羅籬
慇懃為說西來意 莫問西來及與東
元機
迢迢空劫勿能收 豈為塵機作繫留
妙體本來無處所 通身何更有蹤由
靈然一句超群象 迥出三乘不假脩
撒手那邊千聖外 回程堪作火中牛
塵異
濁者自濁清者清 菩提煩惱等空平
誰言卞璧無人鑒 我道驪珠到處晶
萬法泯時全體現 三乘分處假安名
丈夫自有沖天志 莫向如來行處行
佛教
三乘次第演金言 三世如來亦共宣
初說有空人盡執 後非空有眾皆損
龍宮滿藏醫方義 鶴樹終談理未圓
真淨界中才一念 閻浮早已八千年
真正修道者,不會怕別人比自己好,要人人都勝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
成佛。
修行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欲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
能常樂。
修道就是把生死的門關閉,什麼是生死門?就是欲念。
小毛病並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會有定力。
要回光返照,認清自己的過錯,痛改前非,不要緊抱著臭習氣不放下。
眾人是我師 我是眾人師 常常師自己 我是自己師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騰騰不修善 兀兀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吾心似秋月 碧潭澄皎潔
癸未春 寒山子
逍遙跑無鬧 忘機隆佛道 世間歧路心 眾生多煩惱
本來無一物 亦無塵可拂 若能了達此 不用生兀兀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癸未年春

輯三
【弘一大師文學集】學習筆記
前言
弘一律師,自號「晚晴老人」,蓋取李義山詩「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句,律師
晚年曾掩關福建福州西禪寺,並集藏經經文及祖師警語,編為【晚晴集】。本書乃化來老
法師,學習【晚晴集】,作為其修行之明鑒,並將心得作筆記,陸陸續續多年,本無發表
之意圖。因弟子要求,將此筆記集錄成書,與大眾結緣。老法師一向不慕名利,韜光養晦,
無意出書。此次乃因緣發起,誠為眾生之福也。法師行文簡樸,於切要處,更老婆心切,
重複其語,使生警戒心。蓋修行大事,心必生尊重,決不可悠忽之。閱師筆記,復肯定大
德們之所以能成就,是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言行一致、真實懇切的心境來走修行大
道的。法師年屆七十一,弟子們謹祈師父法體康泰,常轉法輪。願讀者們,深入細微,好
好思維玩味其中之開示,依之而修,必於自己人格有所增上,真修戒定慧也。最後謹以老
法師七十口占,與眾勉之曰:
吾年七十一 於世無所求
行作歸家計 心念一束休
奉勸諸弟子 人生如幻樓
虛度空後悔 早早覓歸舟
郭家玲謹識
甲 戒瞋
凡夫之人,所執著我,是以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謂四大,
即地、火、水、風。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痰唾精血屬水大,出入呼吸屬風大,周
身暖氣屬火大。六塵緣影,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眼以色為緣,即色塵;耳以
聲為緣,即聲塵;鼻以香為緣,即香塵;舌以味為緣,即味塵;身以觸為緣,即
觸塵;意以法為緣,即法塵。眾生即是四大六塵,執為身心二相,以為假我。有
我就有人,因為人我紛擾,便起貪瞋,順我即貪,違我即瞋。但一切事情轉眼即
過,而亦空無所得。看破了一切皆空,放得下處處自在。所以說原無我,為哪個
貪瞋呢?
(一)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
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
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偈曰:
十方諸佛常見我 此人瞋恨多怨結
若求菩提又懷瞋 猶如蒸沙欲成飯
這是諸佛教導我們修行的最好方法,時時想佛在面前,壞事自然一點也不敢
做,哪里還敢想呢?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這個意思。有十隻眼睛看
著我,有十隻手指著我,我哪敢做壞事?做了,當時即被人抓住了。在佛的面前,
自然不敢做壞事。
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瞭若指掌,諸佛作是念,為什麼此人
欲求菩提,而又生瞋恚及怨結呢?菩提和瞋恚怨結是勢不兩立的。有瞋恚怨結,
就不要求菩提。要想求菩提,就要把瞋恚怨結洗刷得乾乾淨淨。要想求菩提,而
對瞋恚怨結又捨不得丟去,那只能自欺欺人。所以佛說此愚癡人,以瞋恚故,於
自苦惱不能解脫。自己不能解脫而能度別人,未免是笑話了。我們發願求生西方,
想與諸佛共聚一堂,就要以善為友,以惡為仇,近善而遠惡,便一步一步地接近
諸佛,往生便有分也。
(二)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
經》)
離開了貪瞋嫉妒的心,自然能淨心中的雲翳,雲散天清,水清月現。心清水
月現,意淨天無雲。你到了什麼境界,自然見其殊勝意境,如開天眼,自然能見
天上天下一貫沒有見到的種種奇特的殊勝現象,了知一切心境如幻而不執著。
偈曰:
但離貪與嫉 天清雲翳除
長空萬里碧 皓魄光自殊
(三)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
樓那會》)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為什麼修行這麼難呢?原因就是眾
生貪欲的緣故,嗜好其中的趣味,難以放捨,所以生死不斷。故佛言:「生死疲
勞,由貪欲起。」嗜好欲中的趣味,猶如養怨入丘塚,空空的冤枉受了很多辛苦。
所以看破了,一日難留;放下了,何等自在!
偈曰:
看破身心樂 放下得自在
貪欲入生死 作繭自纏縛
(四)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我們這個身體是像電一樣快速,大家也許不相信這話。往事回憶,歷歷在目,
猶如昨日,而時間卻過去幾十年了。以前有一個人遇到一位仙人,談了幾句話,
回到家中,已經幾百年過去了。現在我們許多親戚多已離開人世了,而從前與親
戚會遇的事,宛然猶如昨日,計算年代已久遠了。所以人世如夢如幻,如露如電,
類似乾闥城一樣。乾闥婆城是幻現的,猶如海市蜃樓、沙漠幻景,都不是真實的。
既然都不真實,又何苦放不下來,爭什麼人我是非,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拳胸拍桌,惡口相傷,又何苦?
偈曰:
人生如夢幻 名利皆是空
李白撈水月 世人也為何
(五)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也就是說你起了瞋恨心,別人都不願意接近你,
你辦事沒有人配合,怎麼能辦起來呢?所以說百萬障門開。宣化上人教化弟子,
起初也是用訓責的方式,後改為勸導,效果比訓斥好,弟子都攝化於老人座前。
柔和善導比呵斥更利於引人入勝。故上人曾說修行之初步就是不要發脾氣。
(六)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
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上一偈說的世間法,若瞋心不除而修道法,則如破籃打水,漏船欲度,不僅
不得成功,而且必墮惡道,與菩提大道相違,失之交臂也。有志的修行人可不慎
乎?佛法以慈為根本,起瞋心即失慈心,故失佛性種子。又瞋心為惡道之種子,
有瞋心必然墮惡道,法喜之樂自然談不到,善心也不能發起,再則種種惡口都集
聚在這裏,瞋心惡口相互交織於一爐,怎能不墮落?
(七)原無我人,為誰貪瞋?(圭峰法師)
凡夫外迷執身,妄取四大為自身相;內迷執心,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
大若離,則心相不可得,因此身虛幻不實,猶如泡沫。諸佛證知諸法無我,身心
清淨,行法無礙,能夠運無緣大慈,行平等大悲,施捨無吝。若能夠明白一切法
無我,貪瞋癡自然斂跡也。不過貪瞋癡三毒原是無始習氣所染成,非一朝明白而
頓捨初心,乃需要長期修練,磨光洗垢,才能入佛智海,心如止水,一片明鏡,
證無我之境。既了知無我,又有何瞋呢?
(八)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
毀傷。(藕益大師)
琴棋書畫詩酒,風花雪月,世人都愛之。但是做一個修道人,愛好風雅之事,
則耽誤道業與身心。古時有一位禪師,非常寶愛其缽。有一天入定,無常鬼來找
他,找不到,問土地神。土地神說:「他非常寶愛這缽,你一敲缽他就出定了。」
鬼聽了即敲缽,果然禪師出定了。無常鬼逮住這個機會說:「禪師,你的壽命到
了。」他知道這缽壞了事,於是馬上把它敲碎,火速入定。無常鬼便拿他沒辦法
了。所以真正修道人應該一切法皆捨,沒有絲毫掛礙,一切法空,無我無人,平
等一如,明鏡當前,不可言喻。
偈曰:
盤踞心頭是毒蛇 信心清淨即實相
鐵杵磨針非難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
(九)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
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藕益大師)
這幾句話是修行的關鍵,若修行人能做到這樣,修行的道路過半矣。宣公常
教導人說:「眼睛要瞎,耳朵要聾」,也就是這個意思。所謂的眼睛要瞎,不是真
的要眼睛瞎,而是不要老是看別人的缺點,不看自己的缺點。六祖偈曰:「若真
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

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偈曰:
修行如撐上灘舟 暫歇篙時便下流
若不乘此勤努力 何時撐得上灘頭
乙 知苦 厭離苦
(一)汝今亦可自厭生老病死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佛說無量壽經》)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開示娑婆世界的實相,亦是古來大德
常常提醒眾生的警策,教導我們要厭離生死老病的痛苦。生活在世,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時時變幻侵襲我們,使我們無法自在,所以要厭離娑婆,求生極樂,
這叫欣厭二法。能厭離這個世界,自然不被這個世界一些幻相所迷住,也就不生
一點留戀之心。有留戀就是往生的障礙,沒有留戀則灑脫自在。印公所謂撩起便
行,阿誰無分。惡露是說我們的身體是冤家,是毒蛇,如惡露不淨,是虛幻不實,
故無可樂也。
偈曰:
戎馬倥傯功斂跡 白頭宿鳥暮歸林
人生百歲空回首 彼岸同登入化城
(二)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等如蝟毛。(西齋禪師)
前一偈是說娑婆世界苦,令我們生厭離心。這一偈更強調此娑婆世界之苦多
如蝟毛,激發確切厭離深心。刺蝟身上的毛多如鋼針一樣,在人看起來可惡可厭,
但牠卻安之如飴,為何呢?這是業力使然。如餓鬼腹大如山,咽小如針,整天、
整年、整劫沒有飽腹的時候。我們厭離娑婆,應該時時刻刻把痛苦擺在眼前,如
囚出獄,永遠不想再回牢一樣。對娑婆厭離愈深,對極樂的欣願才愈真切。有十
分的厭離,才有十分的真誠。如念念不忘娑婆世界的俗事,丟不開捨不得,而求
往生西方,不啻紙上談兵罷了,因為沒有真心啊!
偈曰:
修行全憑信願真 紙上談兵空費力
多如蝟毛娑婆苦 問君何苦不厭離
(三)於此土聲色諸境,做地獄想,做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做苦具想;飲
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禪師)
耳聽為聲,眼見為色,於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生活環境,作地獄想,火宅
想。根據《地藏經》說,人死之後,先度第一重海,這海的水都是沸湯,「多諸
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
被諸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
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以上才是地獄的邊緣,入地獄裏,更有火柱、油鍋、千刀山等,無量無邊,如《地
藏經》上說的:「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有大地獄,
號極無間;又有地獄,名大阿鼻……」等等無量無邊。如墮地獄,永難出期。有
人說:「我沒做過壞事,幹嘛要作地獄想?」古語云:「常在江邊走,難免不濕足。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如作地獄想,對娑婆世界的一些樂境,心
即不貪不染,淨緣則增加一分。去染心、成淨心,才與西方的道路靠近。若心不
清淨,整天想人我是非,淨因如何能成?元優曇禪師曾說:「萎骸回視積如山,
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歷千遍,帶角披
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珍寶飲食男女衣服等,是此世界之業緣,能使眾生貪戀不捨,難斷塵緣,使
自己拔不開,實在是人生的枷鎖,因此應對貪愛之境作苦具想、膿血想、鐵皮想,
漸漸離貪,如棄蔽屣。
(四)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娑婆世界一劫,西方極樂世界一天,一小劫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只此一點
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一天的壽命已經是娑婆世界的
無量年數,何況生西之後壽命無量。彼土之樂,此土望塵莫及。西方世界,黃金
為地,四邊階道,皆以七寶莊嚴化成,又有八功德水、蓮花化生等之殊勝,我能
不求生嗎?故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如何得生,根據《觀經》上說:一者深心,
二者至誠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偈曰:
念念真誠念念通 默默感應默默中
直至山窮水盡處 逍遙法界任西東(宣化上人)
(五)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五濁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即以娑婆世界的觀點來
說,即是刀兵濁,每過幾年世界即有一場戰爭,死人無數。兵刃相接,搶殺淫虐,
更是屢見不鮮。故名之為劫濁。見濁即是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很難有溝通相容,
表面上沒有意見,而內心互相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小則惡口相傷,大則拳足互
量,頭破血流,損命傷身,比比皆是,名之為見濁。我們這個世界煩惱重重,每
個人都有,男人有男人的煩惱,女人有女人的煩惱,老人有老人的煩惱,小孩有
小孩的煩惱,一家人各有各的煩惱,都溺在煩惱苦海中拔不出來,此名之為煩惱
濁。眾生濁即是人與畜同居,假如有人說沒有看見過畜生,是不可能的。天上、
水裏、火裏都有生物,人體裏亦有生物,此為眾生濁。命濁即壽命短促,刹那即
老了、死了。雖說活了幾十年,回憶起來只一刹那、一轉眼,如光如電。往往有
許多人,抱負雖遠大,奈何志業完成不到一半就已身亡,此即命濁。若往生西方
即壽命無量,有志之士應把臂一呼,發心同往西方極樂世界,享無為之樂。
虛雲老和尚念佛開示:
念佛要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心境一如。不過唯念佛需攝
心觀照,句句落膛,膛者這落實之謂也。句句落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
一片,由事一心,進而理一心,能所雙亡,自他不二,與參禪有何差別?
(六)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倫。(天
如禪師)
往生西方應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祖師再進一步向我們闡述明白,就好像囚徒
面臨被殺戮時,那種渴望被救的心情,又似犯人求出牢獄,亦如被強盜所追殺盼
望有人相救,或似被水火所困而渴望拯濟一般的心情。古人說我們求生的心願,
就是九牛二虎也不能拉轉回來,所以信願一定要非常迫切,希望各位同修共勉
之,如救頭燃,刻不容緩。
偈曰:
西方化主度迷情 佛力加持道易成
隨手便成無異路 最初一步要分明
(七)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藕益大師)
大慈父即是阿彌陀佛,皈命阿彌陀佛,願出娑婆世界求生極樂,這是許多學
佛人的心願,但根器也有良莠不齊。有貪此世樂一時放不下的,有心念不純的。
道理人人都明白,奉勸各位痛念生死路險、無常迅速,還是早一點安下心,勤求
出離娑婆,不要一誤再誤,後悔莫及,捨極樂世界而無所歸。試想離開五濁惡世
生到淨土,阿彌陀佛的家鄉,和佛陀及諸上善人在一起,永不退轉,一生成辦了
生死之佛法大事因緣。如有遲疑不信,豈不是大癡瓜?
宋一元禪師西方詠:
西方有路少人行 一句彌陀最上乘
把手牽他行不得 但當自肯乃相應
丙 達觀 真觀 平等觀
(一)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藕益大師)
身心世界即是一個人的人生觀,這個觀點本是虛幻的,隨年齡差別或環境因
素,而有不同之改變。譬如一個人貧窮時,處處節約,精打細算,到了有錢有勢,
自有不同的看法和手段。所以這些身心世界的假相,應全體放下,建立一個超方
特達的佛教人生觀,以菩薩知見來對待一切。什麼叫作佛菩薩的知見呢?即是一
切法空無所有,雖然空無所有,而能普利一切。所謂真空妙有即如此。
偈曰: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 是得心沒有
(二)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回憶童年,宛如大夢一場,其實青年、中年及老年時期無非是夢,昨日今日
亦夢,剛轉瞬的一刹那,一如夢般消失無蹤。偏偏人看不破放不下,明明是活在
虛幻當中,卻牢牢抓住夢境中的種種,以為真實,而爭名爭利永無了日。其實諸
佛菩薩也是作夢,不過諸佛菩薩知道一切是夢,不被夢轉,能夠在夢中大作佛事。
凡夫之人為夢所轉,放不下人我是非,爭來爭去,勾心鬥角,一毫不拔,大作惡
事。所以我們要學習佛菩薩看破放下,慈悲為懷,平等待人,以普利大眾。
偈曰:
修習空花萬行 宴作水月道場
大作夢中佛事 降伏鏡裏魔軍
(三)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達者明達也,一個十分明達之人,無論遇到什麼事,自然都能心境一如,不
被境轉,聽任逆緣惡境自生自滅。佛說:「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
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若能如此,自然如如不動,無憂無惱,興味蕭
然矣。這幾句明言,乃道人本懷,希各位同修玩味深思之,自有無窮受用。
偈曰:
西方故國早回還 人命無常呼吸間
有限光陰當愛惜 今生蹉過出頭難
(四)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
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昔日我與虛公通信,公回信云:「且宜隨緣消磨,譬如種子下地,需借水土
日光方能成長。」意思是說,我們隨緣度世中,消除自己的煩惱障礙,使自己養
成適應逆順諸境的能耐。磨是磨光洗垢,每一個人無始以來所養成的習氣,必須
經過一番琢磨才能化掉。水土日光依因緣時節而各有不同,春天日暖土濕,萬物
生長,冬來天氣蕭瑟,萬物枯敗。明白此理,掌握兩個環節,則事無不如意也。
佛眼禪師之偈,義豈不明耶?
偈曰:
西方急急早修持 生死無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彈指過 為人能有幾多時(元優曇禪師)
(五)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
而死,化海飄蕩,竟何所之,夢中複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
世之大覺大聖,其誰與覺之歟?(仁潮禪師)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人生觀,各有各的奮鬥目標。富人不知窮人的事,窮人
也不知道富人的事。富貴人家一場酒席,耗費百萬元,可以供給窮人一年的生活。
不管是窮人受罪,還是富人享福,歸根到底,無非是夢幻一場,到頭來一無所得。
這個道理是佛告訴我們的。因佛出世,我們才有佛法供我們修學,真是百千萬劫
難遭遇也。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人生無常,佛法難聞,要寶貴佛法。即聞佛法,
要趕快修持,不要在袈裟底下失卻人身。那時懊悔不及了。
偈曰:
袈裟底下失人身 重得人身有幾人
逆水行舟把舵緊 念念謹慎護法城
注:失卻人身又失卻人生之方向也,若不懺悔改過,重得人生光明,不失人身者,其
幾希耶!
(六)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密
經》)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這是修行的一個境界,《楞嚴經》云:「如澄
濁水,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到這個境界,才能繼續精進,「去泥純
水,為永斷根本無明。」故藕益大師:「越得此關,方為大乘正因。」一般禪宗
的開悟,就是這個境界,必須要有人印證,此境界猶如夜月,眾星圍繞,也就是
自性時時現前。一念不現前,便於菩薩心得失意罪。《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何況未發?各位同修大德,請尊重奮勉。
偈曰:
忘失道心成魔業 大德焉能不奮勉
遙知涅槃雪掩路 前仆後繼過雪山
(七)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
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眾生生而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像車輪一樣,輪轉還往,無
有休息。雖然輪轉往還,使自己受無量苦,而眾生並不自覺,反而以苦為樂,日
夜六時,但尋快樂,而沒有一點求出三界之念。諸佛菩薩猶如父母一樣,子女若
不學好,為之痛心慘目也。希望大家覺悟大苦,勤求出離,了脫生死,而不要嘴
光說,卻不真修,亦如說食數寶,自己不得受用。又如銀行會計,每天進出很多
錢,而自己分文不沾邊,一文也無。
偈曰:
眾生苦惱不自悟 茫茫滄海自迷途
日暮窮途無宿處 無常一到奈若何
(八)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本心即自性,見性之人,自性時時在眼前,一刻也不離開,如忘失菩提心,
而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古人將心譬牛,曰:「如人牧牛,執杖視之,一回入芳
草,卻將鼻孔拽回。」時時管住自心,一刻也不放鬆。孔子曰:「道也者,不可
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是指此心。宣公上人教導我們時時迴光返照,刻刻
提起正念,若偶然失照,速即懺悔,痛徹鞭策自心,從念起處著手,把絲毫妄想
淨盡。
偈曰:
見性之人不失真 水清自有月映塘
可憐不識真面目 不知何日得清涼
(九)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生在世時,一心弘揚戒律,死後歸於安養,一生所得,唯此二種法門。這位
律師所提倡的兩種法門,不僅是他老人家畢生的願望,也是每一個修行人應該懷
抱的行願。一個人能夠以戒律嚴格督促自己,其言行必定為眾人所尊敬,死後往
生西方,心願得償。以戒律而言,持得清淨也是很難,能有幾人嚴持不犯呢?所
以要細心檢查,一絲不苟,戒律精嚴,方堪為人天師表,庶幾往生有分。如戒律
鬆弛,做人的資格都不夠,還能談往生嗎?
問曰:「臨終十念卻能往生,為什麼有人一生修持,還有不往生之理?」答
曰:「不在念佛多少,而在發心真實。如果心地真切,一念卻超三界;心地如不
真,念佛如何到彼?」
偈曰:
持律精誠出世因 一心不二往樂城
可憐世有馳驅者 畢世艱辛付風塵
注:心多攀緣馳驅之人,臨終亦不得往生。
(十)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
承事如來;若令一切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以前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段公案。蘇問佛印禪師說:「你看我像什麼?」
師答曰:「你像一尊佛。」禪師反問蘇東坡:「你看我像什麼?」蘇答:「你像一
堆牛糞。」 事後,蘇東坡得意洋洋地對蘇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妹
問:「何事贏得?」東坡遂舉前事。妹妹說:「你輸了。人家心中唯有佛,所以把
你當作一尊佛,你心中唯有牛糞。」東坡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菩薩恒順眾生,把眾生當佛一樣看待,承事供養,其心量確實是廣大無邊,
故無量劫來,能為眾生不惜身命。我們今天有幸學佛,亦是佛菩薩過去劫來,辛
辛苦苦所造就的因緣。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法華經》中世尊所
示現的常不輕菩薩,即是這樣行道的。
偈曰:
視人為佛心即佛 視人為糞心垢穢
常行普敬無掛礙 心行平等得菩提
(十一)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起世尊想,若生輕心,即為自
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
佛在靈山時,分半座與迦葉坐,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亦傳給迦葉尊者,為
西天禪宗初祖。所以迦葉尊者說的話也等於佛說。何況佛親自印可:「善哉,快
論!」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即不敢對眾生起輕慢心,慢心尚不可,更遑論打
罵殺害了。自己是眾生之一,亦是未來諸佛。即是未來佛,即不可生一念罪惡之
心,否則即是自傷。古德說:「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我不見有人,則人無過。
一味癡呆,劣智慢心,痛自改革,深自懺悔。」
偈曰:
汝等觀自心 念念常生滅
如幻無所有 而得大果報 (《華嚴經》)
(十二)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
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咸真矣,執
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本文所說的道理,皆起於心,心若不生,萬法皆淨。現在之人,但除其事,
而不究心。因此前事剛息,後事又起。所謂治標不治本,煩惱還自生。又可以說
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徒勞無益也。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偈曰:
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還須心自醫
心若靜時身亦靜 心生還是病生時
丁 少欲知足 靜默養道
(一)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宣公上人在美國提倡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但是
美國人,特別是總統一級的人物,認為很難辦到。其實這也不過是五戒的翻版。
世尊曾說過,若世界上有五個人能把五戒持得圓滿,佛法就不滅,可見戒律的重
要。有人問虛公:「和尚得傳法人嗎?」虛公答:「覓一個看門人尚不可得。」所
謂看門人,即是能攝心在定,妄念不起也。《八大人覺經》云:「心無厭足,唯求
多得,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修行的根本當
務實也。同修們當看破世界,萬緣放下,一心念道,勤求出離。
偈曰:
蝸牛角裏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誰富誰貧且誰善 不開口笑是癡人
(二)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之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在美國時,宣公上人常教人:眼睛要瞎,耳朵要聾。即教修行人不要管外頭
事,不要盡替別人洗污垢衣服,累得一身是汗,結果自己的衣服卻還很污濁。白
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時,曾拜訪一位住在樹上的鳥窠禪師,問曰:「如何是佛法大
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這兩句話,三歲小孩也說得。」
禪師答:「三歲小孩能說得,八十老翁不能行。」佛法貴在實行,不貴能說,講
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願勉之。
偈曰: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三)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百喻經》中有一則故事,昔有愚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以為
真金,即入水底掘泥求覓,疲極不得。為什麼不得呢,因為他看到的是影子,真
金不在水裏。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以為榮華富貴、妻財子祿是真的,忙忙碌碌,
一世也不休息,到頭來兩眼一閉,一場春夢醒了,兩手空空。所以世上的人不念
佛,不修心,虛度韶光,實在太可惜了。
偈曰:
蓮花火裏生 世人謂稀有
不是火生蓮 唯在心離垢
(四)種種惡劣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
養,種種順情境界,盡看做毒藥毒劍。(藕益大師)
一九五九年我寫信給虛雲老和尚,當時虛公的處境,我一點也不知。時公處
惡勢力被嚴刑拷打的情況是:先用木棍打,繼而鐵棍,打昏了,還用皮鞋踩踏,
肋骨打斷幾根,看看人死了,呼吸斷了,然後呼嘯而走。虛公被抱上床後,稍停,
呼吸恢復正常,再遭楚毒,反復多次。有一回昏死了幾天,但身上還有暖氣,這
時虛公定中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就在如此情況之下,公坦然自在地回我四封
信,奠定了我日後出家獻身佛法的信念。縱遇惡劣環境,卻能不屈不撓,鑄成堅
忍毅力。而出家後,日子也順遂多了,然不能成道,深愧之。以上所說無非說明
順境修道難,若不鞭策自己,恐一生空過。
偈曰:
師父明誨記心頭 猶似明燈常在前
返照秋淵淨水月 回觀冬日豔陽天
蠲除貪毒心眼正 淨盡欲豁沃良田
明白因果毋失機 落日如鼓心道圓
(五)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狂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世間人所好者有二:一食欲,二物欲。食欲者色香味,俱謂是好。但食欲沒
有聲和觸之感受。物欲者,歌舞遊樂場所,滿足一切物欲,但沒有味覺之享受。
其實所謂欲,動物與人的要求卻有不同,人與天人的要求也有別,天與天之間亦
有別。欲界天有欲;色界天無男女,就沒有淫欲;無色界連色也沒有,但有想;
非非想天,無想,但存個空見。
就如蛋一樣,蛋黃是欲界,蛋白是色界,空頭即是非非想天,蛋殼就是三界。
修行人要超出三界,三界裏有六道: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三界外有
四聖道: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三界內有分段生死,即是死了又投生,生了
又死,謂之為輪迴。初果七生人間天上,證阿羅漢;二果一去一來證羅漢;三果
為不還果,不來人間,在天上證阿羅漢。三界外沒有生死,所以人在世間,虛幻
空花,電光石火,瞬目即逝,有何值得留戀?
偈曰:
凡夫賢聖人 平等無高下
唯在心離垢 取證如反掌
(六)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閑。草食勝空腹,茅
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佛遺教經》云:「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
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不知足
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
憐憫,是名知足。」世尊對知足,講述得非常詳細,可以作為座右銘,時常玩味。
如果真正明白,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的道理,那麼常念知足,安貧守
道,是增長智慧的前方便。
偈曰:
南臺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慮萬念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緣無事可商量
(七)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昔日五臺山有位老修行,獨住茅蓬,一天天冷,一個討飯的女人來借宿,起
初拒絕了她,此女苦苦哀求,說實在冷得難受,如沒得住,一定凍死。這人一想,
救人一命功德很大,怎能見死不救呢?便同意。起初讓這女人睡在地上,到了半
夜,此女爬到床上。再過一個時辰,便鑽進他被窩裏,老修行一時動了絲淫念。
就在這瞬間,此女失蹤了,才知道是菩薩示現來考驗他的,於是痛哭不止。忽然
空中有聲曰:「佛道你已無緣進入,但仙道還有可能,明天床前會有一棵靈芝,
你吃了即可成仙。」此人吃了後,便化成飛仙,飛升而去。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需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八)何不趁早放下夢幻塵勞,勤修戒定慧。(藕益大師)
幻是虛幻,如海市蜃樓、沙漠幻景。說到夢,大家都知道夢裏沒有實在的東
西,但是又有幾人知是夢而能放下呢?沒有。世人雖活在夢中,仍執牢不放,被
假相所纏累,勞碌一生,臨死不悟。何不趁早放下夢幻塵勞,勤修戒定慧。佛之
所言,如父母關心子女般,是船師慈濟溺水者的方便。《法華經》云:「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但願大家同處世俗中,快快回頭,勤修戒定慧,一心念佛,專求西
方,早日脫離苦海。有些人明白這個道理,但又為了一些俗事,脫不開身。此指
的不是家庭俗事,而是護持常住,免不了要做一些事情。能夠放棄小我是菩薩,
即使忙到無法上殿,也要持十念法,要迴向,這樣亦可往生西方的。
偈曰:
一念西方心不差 純真即能開奇葩
無我無人真佛子 已占春池寶蓮花
(九)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
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
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閒靜,精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凡夫學道法,自己獲了什麼成績,只要自己明白,不是同道的,不用與他理
論,談多了,他不相信就要譭謗。譭謗就造罪,其罪是很重,其因果也很可怕,
凡夫人不知道。除了自己不譭謗別人,也不使別人有譭謗的因緣。經上說善護他
意,其意思是不給別人造犯罪的原因。不開口,即叫別人無機可趁。宣公上人生
前常教弟子,眼要瞎、耳要聾,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真正少言說的人,是受到
別人尊重的。古人說:「沉默寡言,道貌儼然。」古代中國大詩人陶淵明云:「閒
靜少言,不慕名利。」不僅佛教如是,儒家及君子人也是以少言為處世上策。
遠眾靜處坐。佛嘗說:「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
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所以遠眾靜處是修行的關鍵。端坐正思惟
是入佛之階梯。登上階梯才能升堂入室。昔南嶽示道一云:「汝為學坐禪?為學
做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做佛,佛無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
做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以前六祖批評神秀禪師的住心觀淨、
長坐不臥。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既然許多大德
曾批評坐禪,為什麼道宣公又提倡端坐正思惟呢?道公所謂端坐,是藉端坐來正
思惟的,其實端坐也不只坐,也通行住坐臥四威儀,即是行住坐臥中觀察思惟,
來鞭策,使納入修行之軌道。思惟正,身業語業也就能正,三業清淨,也就能正
精進。正業、正定、正命,更進一步達到正念、正見。這都是經過觀察及正思惟
才能得到的。
經云:「自覺聖智究竟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涅槃經》
云:「澄汀清淨,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修行不是言下就可悟
入的,要經過長期的磨練。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宣化上人告訴修行人,要把舌
頭藏起來,少批評別人長短,常回觀返照自己。昔日虛公賜信曰:「隨緣消磨」,
四字意義無窮。隨是指能隨緣、隨眾、隨事、隨處安息。果能如此,心與道日漸
合一了。緣是說應酬眾緣,和光同塵。消是把一切塵勞雜念消除乾淨,磨是把習
氣毛病,磨得光潔。若達到此境界,便是上文說的: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
內實懷珍寶。假如還有一點習氣未除,瞋恚之火未滅,能夠內懷珍寶嗎?
偈曰:
內懷珍寶心常悲 萬念如灰入道悍
形異眾非宣養晦 謙謙君子自牧卑
(十)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
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祖師說和光接物,亦名和光同塵,光者即是本性也,一大光明藏也。和光者
即是性與心合的境界,養道要如龍養珠,也像婦女懷胎,需善保養。處眾處獨,
隨緣自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昔四祖大師經年在鬧市中養道,六祖十五年在
獵人隊中養道。以前福建省一座大寺的大寮裏,有一位燒火僧,一天有個行腳僧
教他參話頭,不久開悟了,便到附近的山洞中潛修。過了十多年,時機成熟,便
出山洞,在大路邊燒開水給來往過客喝。這時剛死的京城太后娘娘托夢給皇帝,
請福建高僧超薦。皇帝不知是誰,只好命請福建所有僧人進京。這位燒水僧看到
許多僧人挑行李上路,便問他們到何處去。曰:「到北京去為皇上超薦太后。」
他說:「我能一起去嗎?」眾答:「你這老人去有何用?」他說:「我不會超薦,
替大家挑行李總可以吧?」眾僧答:「那倒可以。」皇帝為了分別誰是真正的高
僧,事先在在宮門口埋了一部《金剛經》。到了京城,其他僧人不知地下有經,
都大步跨過去,惟有他在門口一跪。守門的問他為何不進來,他答:「地下有《金
剛經》,不能跨過去。」皇帝知道這位就是太后要請的高僧,於是說你翻筋斗進
來吧。便倒頭翻進去了。皇帝問他超薦需用何物,僧答只要搭一臺子,一張桌子,
一個小幡就夠。皇帝照辦。他上臺一舉幡說:「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不生,
超出三界。」說罷,把幡一放就下臺。皇帝覺得太簡單,這時太后現身拜曰:「已
經超脫,望皇上禮謝法師。」於是,皇帝親自陪他吃飯,飯後遊御花園。皇帝問
他要什麼禮物,僧注視皇帝身上穿的褲子。皇帝便把褲子脫下來給他,封他為「龍
褲國師」。
所以學道人不管是和大眾相處,或獨自一人時,都要心境一如,二六時中,
如癡如醉,做一個老實人,對一切法相無所計著,知道心虛幻無實,常使虛明朗
徹,離生住異滅,即是法忍現前也。
(十一)虛公說:「念佛要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心境一如。」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
道乃崇。(《西方確指》)
五九年,我與虛雲老和尚通信,蒙公回函四封,猶如久旱甘霖,茫茫大海中
的燈塔,奠定我出家之決心,由此而能堅持信念,不為順逆兩種風所改弦易轍,
直到依願出家。但當時我並不知道虛公的處境,後來才得知原來虛公當時在一批
狂徒的瘋狂虐待毒打之下,仍置生死於度外,回我四封信,不啻字字血淚,句句
金光,像慈母撫慰乳兒般,頻頻叮囑,虛公真不愧人天師表也。
回憶當時,現在的出家生活猶如天堂。但有不少人卻抱怨,早知佛法像今天
這樣腐朽,我也不出家了。是的,末世出家人,講修持、談戒律的少,追逐名利、
執權仗勢的多,但佛陀的修行正範、三藏教儀仍絲毫不差,修行人有覺末法而發
菩提心,有畏三界而助精進,人生無常,何不自念生死而助於道,反心惡別人懈
怠。生死茫茫,盼各位痛切念道!
偈曰:
茫茫大海虛公燈 指我迷津出塵紛
已捨塵勞超三界 深潛不露如妙明
(十二)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古來大德悟後,都要經過一番修練,並且以經作鑒,時時對照熏修。二祖悟
後,初祖傳下《楞伽經》以為印證。六祖會道後,五祖傳《金剛經》以為鑒照。
一番大修實證之後,才可出山,開場接眾,大闡心燈,全心在法,無名利之心。
偈曰:
古來大德立規範 代代相承道徑孤
寒嚴梅花驚絕世 誰憐枯木用心苦
戊 忍辱精進 一心向道
(一)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我出家不久,寫了一篇小詩,題曰「五臺山安單之誓」,登在《萬佛城月刊》
二三零期。宣化上人根據此偈,發出邀請函,因此得以去美國七年參學。此偈是
初發心人的心境。蓮池大師說:「僧人要心愈大而膽愈小。心大故並包十界,荷
負萬靈而化度無量;膽小故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持之不敢怠慢。」這個就是初發
心人的心境。虛公云:「宜本無我利他的精神,多做社會服務。」又大乘經云:「願
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此菩薩境界也。普賢十大願王,如來八
千返娑婆,又觀音大士倒駕慈航,皆諸佛之境界也。
偈曰:
初心菩薩在發心 中等菩薩心與行
無我利他十大願 諸佛圓融妙難論
附五臺山安單誓如下:
追念出家旨 著意在修持 轉換法王家 俗心無由辭
因此來五臺 頂禮諸佛師 知客安單畢 萬緣隨念息
起倒二六時 坐臥水清澈 涼風飄柏子 寒鴉墜黃葉
境界本來空 成敗何欣戚 但願春與秋 旌旗振關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鴻雁 未證菩提果 先發菩提誓
不透祖師關 誓不出戶限 學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進亦不退 得體詩無言
(二)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抑制,自勸自心。(妙禪師)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古來大德都是這樣,就如六祖大師,開悟後尚隱居獵
人隊中十五年潛修。開悟之後想要作大通家,開堂接眾,那是不可能。古語說一
盲引眾盲,相續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韜光晦跡,仔細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
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勸自心,即是自己估計自己,不要冒失,自以為了不起,
古人說初生之犢不畏虎,則自傷也。
偈曰:
虛懷君子德 恬淡歲寒心
恥作俗附庸 喜看波水平
(三)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銘心,何以自拔耶?(藕益大
師)
回憶我一生所遇的善友,父母、親戚、師長,對於我的愛護,我對他們的真
誠,當然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所謂愛有世、出世之分,俗家的親友們所愛的,
無非是婚姻眷屬。出世則化愛為慈悲,以了脫生死的大法,為最尊最上。世上友
直、友諒、友多聞,又如鳳毛麟角般難值遇,大多數都是惡緣之友,勢利之交,
談不上什麼道義。行出世道,想了生死,縱然授業師直下針砭、痛徹骨髓地教化,
如不能承受,反生惡心。像這樣不肯用心謙下學習,是得不到真正受益的。今生
有幸修道,若堪受善友的教誨,能刻骨銘心,晝夜思量玩味,如咬釘嚼鐵般堅定,
則無邊法益大喜也哉!
所以路是人走出來的,若自己不去仔細琢磨,而想要有一條光明大道,是難
啊!
偈曰:
回憶善友與惡緣 唯有修行須誓堅
蒲團坐穿非難事 頂門一針幾人圓
(四)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
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以而起。(印光大師)
這是古人的用心處,也是今人之學處,二六時即日夜不輟。主敬是指對佛(不
對佛時對心)畢恭畢敬,不雜一絲一毫虛浮狂妄的心念。虛雲老和尚能日夜用功,
但有四時放鬆,即使放鬆不在功夫上,也沒有虛浮雜念,二六時中不雜用心。不
怕念起,但怕覺遲,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這樣觀照用功,早也如此,晚也如
此,久之功夫純熟,自然打成一片,方不負有心人矣。
與人交往也該開誠佈公,推心置腹,不應懷有一絲欺詐。學佛就得學菩薩心
腸,若不改自私自利的壞習氣,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這樣要學什麼佛呢?
學佛即是學自己,自己的心要時時明白,沒有一點隱私,無一點不可告人的,
那就對了。能如此,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無從而起,有此用心的功夫,往生
西方必矣。但還要至誠懇切地用功,否則中途怠慢,依然寶山空回,請各自珍重。
偈曰:
二六時中勤用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
若果中途生懈慢 寶山未至功也空
(五)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
日功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這位禪師用功甚銳,可見日日、時時、刻刻,都在用功,並且不與人交往,
可見其用功之程度,到了每天晚上,必痛哭流涕曰:「今日又這麼空過,不知來
日如何?」由此可見,他勉勵自己的功夫,律己甚嚴,如此用功,進步必速。今
天有幾人能這樣時時督促自己呢?所以真精進者自然進功速,不真正用功而盼望
成就,豈非空想,說食數寶而已!
偈曰:
各人吃飯各人飽 各人生死各人了
黃泉路上無老少 閻王面前無情討
(六)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禪師)
聽到淨土法門,即便修行,這是上等人,如良馬見鞭影便行,中等馬鞭抽上
身才行,劣馬就是抽打亦不行。淨土行人應該要如良馬般,撩起便行,阿誰無分?
相信西方是我們的家鄉,大家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日夜祈禱回家。
偈曰:
淨土法門聞即行 娑婆何堪生依情
待到臨終歸去日 蓮花胎裏性即真
(七)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瞋心瞋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
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禪師)
這裏指的名聞利養,恩愛牽纏,及瞋火時燃之人,即使佛力也不能相救,所
以應及早反省,明瞭自己的習氣毛病,天天懺悔消除,做一個真實的修行人。
偈曰:
名聞利養恩愛牽 瞋火猛烈洗心田
若不自懺早剔除 蓮池恐被染緣遮
(八)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
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慎重乎!是日已過,命亦
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
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日日熏修淨業。(徹悟禪師)
世間最值得愛惜的,就是活在當下的精神,我們好好想想,每天把這寶貴的
精神,用到什麼地方去了?若任光陰虛度,等於把生命當兒戲,白白浪費了一樣。
就如把黃金做的彈子,拿去打麻雀般可惜。每晚要思惟反省,今天又過去了,自
己一點也沒用功,不知來日功夫如何。如能這樣天天策勵自己,勤求不息,則可
說是光陰不虛度也。
偈曰:
言必忠良聽必聰 出入行藏禮儀恭
心下了然俱洞徹 光明如日正當空
(九)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西方蓮池的蓮花,實在是生長在我們的心水中,依個人心中之善惡,而轉變
榮枯。我們心向善,時時培植功德,西方池裏的蓮花,就欣欣向榮。如果我們心
中都想罪惡損德之事,西方池裏的蓮花,也就枯萎無光,所以說榮悴由人。輪迴
路險,無常迅速,時光是不等人的,趕緊努力,莫教虛度後悔。
偈曰:
勝年不常來 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
己 福慧始聞 老實念佛
(一)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曰: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世人圖利,聞某處有工程開張,有很多人參加,為賺點小錢還起早貪黑,販
賣吃食,汲汲求之。淨土大法,一生了脫生死,永遠擺脫輪迴之苦,為什麼反而
不努力勤求?所以蓮池大師說本來福薄,因為他沒這福根也。
偈曰:
月到天心處 風來水如絲
一般清涼味 古來少人知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
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聽到淨土法門,心生悲喜,悲的是一貫不知,喜的是今天才聽到。身毛為豎,
即感到驚奇;如拔出者,即是身上有刺,急待拔出。如能這樣深信不疑,一心一
意地求生西方,可謂善根成熟,故說過去世中已作佛道來也。
偈曰:
聞法即不疑 悲喜身毛豎
求生如拔出 此人善根熟
(三)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
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師)
又見印公法師法語如下: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行住坐臥,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
小聲念,或默念,唯念佛外,不起別念。忽妄念一起,當下就叫它消滅。常生慚
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果能如我所說
修行,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公為蓮宗十三祖,以上所說實在是修淨業的懇切叮嚀。又云:「淨土法門,
別無奇特,貴在至誠懇切,無不蒙佛接引往生。」
偈曰:
汝當觀自心 念念常生滅
如幻無所有 而得大果報
(四)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
矣!倘有所問,必以此答也。(蓮池大師)
這是蓮池大師說的,平生所務只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倘有問,亦以此答之。
是不是千篇一律作是答呢?不是的。如印公說,凡有來函,皆以一函遍複之,但
如有提問的,還會在回函中略作答復。可見祖師們對問題的回答,並非千篇一律,
而是依不同的因緣情況,作不同的答復。
五九年,我與虛公通信,蒙公回函四封,當時公被狂徒迫害之處境,前文已
述。然虛公婆心懇切,一字不苟,教導我的信函,如苦海明燈,陪我渡過了生命
中的險浪,走過逆境重重,出家之夢終於如願以償。後來因緣所致,到美國萬佛
聖城,有幸參學於宣化上人座下。宣公是虛雲老和尚的傳人(虛公肩挑五葉,為
溈仰八代祖,傳法於宣公,是為溈仰第九代祖)。曾與宣公談到回函之事。宣公
說:「那不是虛老寫的。」我辯道:「那信的語氣,別人說不來。」公回:「那是
虛老說的,別人寫的。」其反應之迅速,令人無法窺其端倪。總之,這四封虛雲
老和尚的回函,令我刻骨銘心,永難忘懷其教誨。而因緣所致,一去美國,宣公
就跟我約定六年,他說:「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六年中,蒙師諄諄教導,
恩惠並施,虛公引導在前,宣公教化在後,兩位善知識法乳之恩,沒齒難忘。
宣公圓寂後,第二年回中國,閒暇中,翻開以前的筆記,及有關經典,才初
步有點頭緒,所謂佛法,剛剛才開始。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
業。」所以發菩提心的行人,必要自身經過一番大修實證之後,才可出山大闡心
燈,利益來者。如自己功夫德行都還不夠,尚無善巧方便觀機逗教,就出來開堂
接眾,豈能不負如來家業哉!
偈曰:
真傳絕密祖師傳 直線單傳未絕響
有人效伊效不得 東施千古成笑談
(五)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
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四祖信心銘曰:「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蓮池大師
說:「不拔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前後祖師如出一轍,行解
相應,名之為祖,絕對沒有不明心見性開悟的祖師。
偈曰:
前後祖師道可秉 一念相應為道品
遙知空有不礙處 空行任運妙難窮
(六)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
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這位大德所言,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此指
中下根人有執著,故曰未能切實。果能切實是指明心見性、會道之人,悟達世界
種種幻緣,本來空寂,在有不有,在無不無,不礙萬法,不有萬法,一切時處,
自在無礙,沒有塵勞可念,是真逍遙自在人也。
偈曰:
念念真誠念念通 默默感應默默中
直至山窮水盡處 逍遙法界任西東(宣化上人)
(七)隨忙隨閑,不離阿彌陀佛,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師)
上一章破淨土行人執有,此章則是破空執之病,而實相卻是空有不礙的。實
相之旨,並不礙執持名號。執持名號,一念不離,何嘗不是實相?佛說,去有之
法,以空治之;去空之法,無法可治。切記不能執空,生斷滅見,地獄種已下矣。
偈曰:
隨忙隨閑念彌陀 順逆二境心念明
西方當於心下現 歸去來兮金蓮尊
(八)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印
光大師)
古語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宣公上人說:「修道就有魔,無魔不成道。」
所以修行人切忌認為沒有業障。業障是自己招來的,心平自然遇業而安受之。若
不能安忍,則瞋恚煩惱浪起,還能心平氣和嗎?如果大家每天能檢點自己,心平
氣和,不發怒,不貪婪,一念不生,專心念佛,自然進步神速。
偈曰:
自古修道魔力高 心平氣和少煩惱
萬法歸一一歸合 蓮池金台死有托
(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師)
所謂念得熟,即專一不移也,能萬緣放下,自然能專一不二了。如此念去,
哪有不成熟之理。所謂成熟,即打成一片也。古人念佛,鎖在房內,念著念著,
人忽然走出來了,才發現關房的門還鎖著。如每天能學蓮池大師持十萬聲佛號,
就可算是精進了。這樣縱然不學他法,但心能專一,如再學他法,心難專一也。
偈曰:
念佛容易專一難 心不專一總是閑
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徒然(德清憨山大師)
庚 淨業警策
(一)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的功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
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禪師)
學道的人,每天將檢點他人的功夫,用到自我檢查上,自己檢點自己,這種
人所修的道業一定是大大進步的。這話講得非常實在,的確是修道人的關鍵。宣
公說:「修道就是倒過來修,不管他人,只管自己。」把自己管到見思惑淨,盡
塵沙無明,當下清涼自在,三身四智則應念圓明。若修行無法突破,只因為自己
錯用功。尚祈大家善檢點之。
偈曰:
澄汀清淨,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涅槃經》)
(二)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
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哪得功夫管他家屋裏事?
粉身碎骨,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上,終日無人亦如此,幡
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
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這裏說的是修行的關鍵,很難得的寶貴開示,真修行人大忌說人是非長短,
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若口說心思,即使自己心裏蒙上
一層陰霾。專練心的人,常檢點自己的過錯,不去管他人的事,使自己的心裏平
靜,如止水般,收拾自心一念不生,像一尊木雕的佛像。即使遇幡蓋簇擁,香花
供養,讚歎和譭謗,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始終不為外境所動,於心無事,於事無
心,終日守真。時時刻刻體究本命元辰,可謂真實修行人也。
偈曰:
不說是非守本真 喜怒哀樂不為動
心如止水身為雕 時刻體究本來人
(三)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 , 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
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
(黃檗禪師)
臨終之事,學禪人多願往生兜率天,但得靠自力,比較難辦,沒有淨土宗靠
佛力,把握比較大。尤其末法時期,若禪若淨,皆崇向淨土的, , 多。平時要多念佛,
一心迴向淨土,一切事緣丟開,痛念生死路險,無常迅速,務期一生了辦,庶毋
忝於己靈矣!
偈曰:
看破放下 自得真自在
迷津點破 深處新幽徑
(四)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生怨,或夜夢顛倒,甚至忘
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毋自誤。(袁了凡)
有以上這些現象的人,有的昏三倒四,失頭忘尾。有的一天到晚生煩惱,見
別人都不順眼。也有的見到正人君子都無所適從,慚愧得低下頭來。也有人不願
聽別人談真理道德,反譭謗空言道理又不值一文錢。有的人你布施他,不道謝反
責怪。有的經常作惡夢,有的誇大其辭,大話累累。像這些都是罪孽之相,發覺
自己有,即須認真改過,發奮圖強,棄舊圖新,不要自甘頹墮,自失為人一場。
偈曰:
三心迷悟分凡聖 四相非空判智愚
五欲不生即心滅 青天無雲水月明
(五)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迅速,
急欲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有的人喜歡攀緣,喜歡說閒話,一天到晚沒完沒了。所以說強順人情,勉就
世故,誤卻你一生大事。真實修行人,應韜光養晦,一心向道,不得再誤。古有
大梅禪師,獨居山林修練,遺有偈曰: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六)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複徘徊岐路,乍前乍
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知者。(彭二林)
家父年輕時即信仰佛法,皈依圓瑛法師,可說是因緣殊勝,然而未能放下,
雖然做了很多善事,但也做了些壞事,心未決下,難免徘徊岐路,乍前乍卻,生
死未了,可惜也。所以一聞佛法,即要把萬緣放下,生死路險,無常迅速。如此
蹉跎下去,何日才能了卻生死,跳出輪迴之外呢?大眾,可不畏耶!
偈曰:
唯以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七)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
則其利益無量,戒哉!(印光大師複某居士函)
昔日虛公回我信曰:「迭蒙來函,知居士為法至誠,志慕澄寂,欣慰。道無
不在,豈分僧俗?若論修證,出家尚且不宜,況在家乎?是知處塵不染,化煩惱
作清涼,苟非忍證無生者,恐終不免漸退。」此信與印公所言意旨相近。
出家尚且不宜(不容易),況在家乎?在家人通病即是好張羅交遊,好結交。
沉潛杜默,即處塵不染也。沉,即澄寂,深入也。杜,即杜絕外緣。默,即寂滅
也。亦即化煩惱作清涼之意。修行人於此處要用功,善於觀察之。古語曰:「一
念緣起無性,超彼三權等學。」若如此,則一切世界皆幻住也。
偈曰: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華嚴經》)
(八)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至失心。(印光
大師)
印光大師指導人用功要專一,不可涉及太廣,否則終身無成。失心者,心無
定止無所依之意。有些人講起法來,誇大其辭;做起來,又莫衷一是。這樣的人
怎會成就呢?還不如一個老實人,一句佛號,抱一守終,往生畢矣。
偈曰:
法界為體有何外 虛空是用無不窮
萬物平等離分別 一念未生絕言宗(宣化上人)
(九)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頭上。(印光大師)
人死了,剛死時僵硬地躺著,有眼睛看不到,有耳朵聽不到,想動亦動不得,
妻兒哭叫也無法代死,一生辛苦積累,此時一毫也無法用得上。屍身顏容漸漸腐
臭,家中放不得,黃土一埋,從此伴荒郊。若修行人常能作此觀死想,貪心自然
日漸停息,淫欲及瞋恨種種等煩惱亦滅退。所以觀死是修行的良藥。昔日印度就
有很多人修不淨觀來息滅惡念。
(十)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攘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
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則念念不
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修行人律己甚嚴,不起一點邪念,能這樣已可說是很難得的。如看到別人邪
行邪念,該怎麼來處置呢?不管說不過去,管又要生煩惱。王龍舒居士說得很好,
念阿彌陀佛以消攘之,繼則發願一切人不為惡行。煩惱消攘即是清淨心,常常保
持清淨心不為外界所動,即是如來。發願是菩薩慈悲的表示。這是龍舒居士教導
我們對外在處境善惡,對應的方法。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種種施為,皆把
一句阿彌陀佛想在眼前,念念不忘,如此功夫,名為淨業。
偈曰:
善惡聽聞念彌陀 願諸眾生開心河
阿彌陀佛常在前 春光明媚心平和

(十一)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拔世事,得一
日光景,念一日名,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
當了也。若不如是,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人生於世,光陰原不多,雖然七八十年,但如石火電光一樣,一閃即失。所
以應趁有限的光陰,做些功德,念佛名號,修習淨業,不要等到老來身體衰敗,
要修卻有病來擾。亦不要等到臨終時來修,應該早點預辦資糧,因為臨命終的因
緣很難說。所以資糧還是早點預辦的好,趁精神健旺,把一切世事丟開,得一日
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日之功夫,即修一日淨業,切記不能蹉跎,以免後悔來
不及。
偈曰:
或聞法界若有無 過去未來今現在
菩薩於此一切法 寂然觀察心不動
注:臨終時一生習氣,種種好惡境界一時幻化現前,若無法正念分明,則隨業力牽引
受生。
(十二)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
若不以極樂為歸,誰為獲救?(妙什禪師)
佛涅槃後,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此時為正法,了生死得解脫者多。第二
個五百年,禪定堅固,謂此時修禪解脫者多。第三個五百年,多聞堅固,謂此時
真修實行漸漸廢怠,唯尚多聞。第四個五百年,塔寺堅固,謂此時真修益少,唯
尚修建塔寺。第五個五百年,鬥爭堅固,此時杜三學,唯以鬥爭為事,增長邪見。
《法滅盡經》云:「法欲滅時,眾生不事修學佛經,唯日營俗事,養妻育兒。
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諸天護衛,月光出世,菩薩、辟支、羅漢,得相遭值,共興佛道。」
法欲滅前,月光菩薩住世,眾聖共相助理佛事,佛法最後再興一次,譬如油
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名存實亡。佛法無人住持,要修也無從修了。
偈曰:
生來念念貪五欲 老去淒迷赴三途
夢裏明明覺有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十三)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
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大師)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時為此愛所牽,誠實之語也。昔臺灣有一人臨終,
助念團來助念,勸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此人聞之即信,隨著大家一起念,不
久有感應,告訴旁人說已見佛來,將往生西方。他的妻子在旁一聽,知道他快死
了,悲哀不已,大哭大鬧,捨不得他走。此人情愛一動,正念打失,心神散亂,
放棄佛接引往生之願,失此良機,為愛所牽。也可說是業障所覆,情愛之業也。
偈曰: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喳,為你倆
綢繆,披枷戴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蓮
池大師)
(十四)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往生淨土?遠離此愛。若
生瞋恚,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
之樂,無央無待。凡歷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一切處,無非淨土之助行
也。(幽溪大師)
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往生西方也要結西方緣,緣熟自然往生。度眾生
也要有人緣,沒人緣,說法沒人聽。真修行人的一舉一動,都對別人起深遠的影
響,即使不開口說法,也可教化眾生。所謂身教勝於言教,而潛移默化哉!
若想往生西方,平時遇到苦樂之境,即觀想西方之種種,則此間之種種苦樂
自消。觸緣遇事,若能提起此觀,日久功深,人雖在娑婆,而心神游極樂蓮池矣。
故凡歷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一切處、無非淨土之助緣也。
經云:
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一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
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心視之,終無恚怒。普於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
(十五)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份
穩當。彈指歸安養,娑婆不可留。(藕益大師)
天平一頭放世情,一頭放佛法。世情若輕,佛法即重。世情重,佛法即輕。
學佛的人要時時反觀自己,是在做什麼?是在搞世情,還是在鑽研深入佛法。
所謂得力,即是心與佛相應,能夠心佛合一,心中時時有佛,是謂得力也。
穩當者,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打成一片,所謂念佛三昧也。心中不
著一毫雜念,如洪爐片雪,境界轉深,凡聖情忘,動用無心,是謂真實無心道人
也。
偈曰: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十六)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
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若欲求生淨土,就須具備一副全鐵心腸,心如鐵石,千聖興來驚不起,萬般
魔妖不回頭。這是如如不動的境界,淨土宗所謂一心不亂。外不為六塵所染。六
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前五塵屬見惑,後一塵屬思惑。見惑一住,思惑三住,塵
沙無明一住,共五住煩惱。見惑八十一品煩惱,思惑八十八品煩惱,見惑斷盡即
入初果,然證初果如斷四十里洪流,所以很艱難。
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
欲也。
偈曰:
如來普知見 明瞭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導師無來去 亦複無所生
遠離諸顛倒 是名為正覺
(十七)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
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花。(張守約)
上品人往生,即見佛悟無生,下品人因塵勞未盡,見佛較遲。無論遲速,一
往生後皆不退轉,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參禪開悟和習教的大開圓解,都是
不容易的事。無始習氣一毫未盡,終是生死邊事。唯有念佛法門,比較簡單,只
要深信不疑,恭恭敬敬念去,無有不往生的。所以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如鼎之三
足,缺一不可。西方淨土是實實在在有,蓮花七寶池也是不虛的。祈大眾如是信,
如是願,如是往生。
偈曰: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
自性光明,心心照燭。妄想潛蹤,形骸空廊。
淨土不離目前,現前不出不入。此是普光三昧,只在當人一嗾。
(德清憨山大師)
(十八)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極妙秘訣。(印光大師)
這是修行的根本話,一個修行人不誠實,一臉虛假相,光會說,做得不好,
心、口、行不一致,任何有真修行的人都能看穿,絕對隱瞞不了。何況佛菩薩有
他心通,對於你的起心動念,是瞭若指掌的,做假只能自欺而已。所以很多人修
行,得不到感應,可不要錯怪佛菩薩,自己得反躬自省,是不是做人誠心恭敬,
不懷虛偽?如果實在真誠不虛,不需擔憂,久久功深,道在遐爾。
偈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摩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楞嚴經》)
(十九)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師)
佛不見棄於罪人,應當努力求生西方,不要認為自己有罪,造孽太多。千年
黑暗,一燭即明。有罪的人,只要好好懺悔,不復再造,恭恭敬敬念佛,依然可
以往生的。有一生造惡,臨終遇善知識,教伊念佛,能滿十念即往生,亦有此事
例。所以淨業行人,信願行三事俱足,無有不往生的,我們應感謝印公苦口婆心
的教導,深信不疑,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如此,蓮花池早已有你的名字標上。
經云:
彌勒菩薩言: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
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膨脹之想,食不消想,膿血想,一切世
間不可樂想。
(二十)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印光大
師)
娑婆是苦,這個事實,很多人還願意相信,因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確嘗到
了苦的滋味。但也有不少人不認為苦,因為他有錢財權勢,故深樂此中趣味,求
之不以為足。但只要有一天,名利權位散失時,便相信是苦了。
其實爭權奪勢何嘗不苦。名利權勢中人固然是苦,無財無勢之人更苦。所以
說娑婆世界八苦交煎,苦是苦苦。樂是壞苦,為將來之苦因。不苦不樂,念念遷
流是行苦。極樂是樂,沒有眾苦,時常見佛聞法,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衣食自然,
無老病死,其樂非言說可盡,願大家諦信無疑,待往生後,親自印證。
偈曰:
譬如虛空無量刹 無來無去遍十方
生滅變異無所依 佛遍虛空亦如是
《弘一大師晚晴集學習筆記》終
《弘一大師晚晴集學習筆記》 編後記
「喜見林間有翠篁,風枝茂盛暑生涼。虛心顯露君子德,一到老來性更剛。」
這首詠竹詩,是童年時皈依師映徹老和尚贈送給我的。詩的內容很好,所以寫在
書後,同享法樂。林間的翠篁,酷暑中使人感到涼意。如本文大家捧讀之後,也
會產生正義感,來抒發出世胸懷。詩中第三句,「虛心顯露君子德」,因君子的
子,應用平聲,而子字是仄聲。師父遂改為新了德,為出世間德。但吾發現君子
德為世間德;新了德為出世間德。兩種德都不可少。修道人,必須先完成世間德,
仁、義、禮、智、信也。在佛教為五戒,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
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修行人,在完成世法的基礎上 ,修出世法。出世法即
見性悟真,修真養性。「一到老來性更剛」。是說老年人,修行比年輕人強。老
年人還未學佛,應該快馬加鞭,應該看到日落西山。
本文蒙住持和尚熱忱倡印。親航細心審稿,使得別字,得以刷清,使閱者心
怡。惟願閱者及助印同仁,同發菩提之心,念佛同生西方。同圓種智,他日回入
娑婆作苦海之慈航。
壬午冬寫於海城大悲寺 化來
心月頌
玉兔升晴空,毫光布十方。
頃刻被雲遮,良辰不久長。
從少瞬至老,彈指頭飛雪。
人生本無常,鏡花無可戀。
宜速求真理,燃眉卻生滅。
會性應明空,修道當守中。
清淨皓魄升,照破黑境雲。
豁然曙光照,燦爛布彩雲。
於事而無事,心明實相通。
會性不離本,實相貫始終。
自守清淨戒,驕兒不離母。
戒定三具足,如如不動真。
二六心常寂,四時意晴空。
守道亦無道,豁然會有無。
山窗鑲青翠,月臨地如水。
胸懷清涼意,呼吸不思議。
五戒先戒口,是非心自守。
勿說他人醜,先自識心垢。
善友善提攜,惡朋慎勿求。
道德作家常,鑒鏡常自正。
細擇妄自息,深懷聖心樓。
若會無言旨,但將意念休。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曲徑通幽處,大道遠長安。
石破驚天地,玉成貫古今。
潔白玉易染,清越瑕不留。
道成心平常,恬淡意悠悠。
悲心濟世疾,慈願護法城。
真我無為智,妙用神通流。
慈悲法自在,喜捨智龍遊。
有忍入道本,無得即菩提。
君若忘把捉,心用常離沾。
無智亦無得,生死雙皆圓。
分別觀自身,此身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彼此我有無。
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
草食勝空腹,茅蓬越露宿。
人生解知足,何有煩惱生。
旭日千山坳,山雀空覓食。
松灣山佬笻,雪平天帝氈。
真心虛空海,慈心明月珠。
法空本應捨,師智解中殊。
若會道人意,雙捨即常如。
附錄 秋水鴻雁
某賢者:來信收到,因外出至今才回,遲覆為歉。學佛無他,貴在一心。苟能專一盡心,無論信
甚麼法門都行。不過要專一,不能朝秦暮楚,則會與學佛相違矣。末世學佛以念佛為至簡至要,所以
應該一心一意稱念佛號(即阿彌陀佛),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懇切至誠,自然與佛相應。與
佛感應,自然萬事如意。臨終蓮花化生,往生佛國,豈不快哉!多看佛經,多看淨土書籍,自然理路
清楚。理路清楚,寫出來的東西,才能明確,不然叫人看了,啼笑皆非,莫衷一是。如「修道人,人
道修」不能講通,「出家人,人家出」不能明確何義。在人道裏修道,也要講清楚修行的方法,才能
有所受益。你但照以上說的去做,久久功夫純熟,一心不亂,則受益深也。修行人貴在行,不貴口頭
談論,勉之。
某賢者:你的信及日元四萬,及某居士的一萬日元均收到,希毋念。由於在外面東奔西走,人不
在家(常住),所以到今天才給你回信,以後在家不出去了,可以經常來信。你既然願意以我為師,
那就如你的願吧。不過,這個「我」是千百年的障礙,造罪是他,造善也是他,能夠把「我」除了,
就可以成佛。《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宣化上人說:「掃三心,除
四相。」三心即《金剛經》說的過去心、現在心、及未來心,三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四相也就
空了。一切時、一切處, , 、一切事,都自在無礙了。三心空了,師父也不可得,徒弟也不可得。念到心
空佛也忘了,連佛也空了。此時唯有一靈真性,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所謂赤裸裸,淨灑灑,揚眉瞬
目,皆是佛事,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這時甚麼是你的師父呢?實相是你的師父。懂得實相的人,才
叫明眼善知識,但我罪根深重,於此尚差一著,只好濫竽充數。
某賢者:來信收到,下次不要寄錢來,我在此地有錢用,生活過得去。有事,儘量通通信來聯繫,
以免多花不必要冤枉錢,現在賺錢難。「扶桑再度總相同」,指你再回日本,但生活習慣沒有改,還是
老習慣,也可以說沒有進步;不過也不能說沒有進步,只是進步不大。所以「唯問大事已明否」。大
事包括多方面:未悟時,以悟為本。已悟,則以修道為大事。已修道則以證道為大事。已證道則以成
道為大事。已成道則以證果為大事。成道證果的差別很大,由小乘企盼大乘;菩薩位十信、十住、十
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正位,每進一位,無不是慎重精進,廢寢忘食,辛苦得來。
佛菩薩的樂趣,與人間不同,人間的樂事,一瞬即消失,而佛菩薩證了果位,能長劫受樂,永不退轉。
什麼是永不退轉的法?「自覺聖智相者,一切法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 。」一切法即是每天穿衣吃飯,
都歸納為一切法,只要無所計著,「汝等觀自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念念生滅
即是妄想,也即是一切法;念念不生不滅,也就是無所計著,好壞善惡,與自己無關。不必管別人,
管自己為要,逐步深入。要知一失人身,再要回頭,太難!太難!古人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你信上說,過一段時間,回來看我,我看不必了,因路費太貴,金錢得來不易,不必造成浪費,未免
得不償失,你看如何?萬里無雲天一樣。
某賢者:你信上說心情七上八下的狀態,修道人的心情也無他,平常心是道。就是你平常起心動
念,即是道。但有一條,要「放下」;心無所住,即是你的平常用心處,會去(好好去參罷 )。所謂努
力今生須了卻,莫教累世受餘殃。能夠在平常用心處,念念無著,無好無惡,無苦無樂,自然自在無
礙了。無處住心,妙不可言,如此在三界,而心游極樂。雖然如此,但修道歸宿也是重要,不然,末
後將何所歸?所以淨土法門,就是最後安身地;以免豁達空,最後沒有落足處。學佛的人要相信因果,
相信佛菩薩的力量。相信因果,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嚴持戒律,律己緊嚴,絲毫不敢偏差;小
事違犯,尚覺恐懼萬分,況大者!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要, 相信佛菩薩願力如海,神通無量,如我父
母。我投靠,心常念佛,自然能獲得感應。有佛菩薩冥熏加被,我還有什麼恐懼?真待臨命終時,決
定往生,於此庶無後顧之憂。
某居士:來信中感歎佛法式微,其實佛法本依因緣時節,非是人力使然,乃眾生業力所感,末法
時期,本應如此。各人自己專修,務期一生了脫,但得往生,便不退轉,然後可隨力度生,滿菩提願,
此乃上智之為也,宜勉之。余雖忝列宣公門下,而實平庸一介凡流,不夠資格稱「公」,僅以法師稱
已慚愧。至於學佛方面,但以至誠心,懇切心,專心一致,稱念佛號,發願往生。一得生西,萬事畢
矣。切莫好高騖遠,涉獵太廣,使一生空過,後悔莫及也。
某賢者:關於上次來函,所付詩偈,實相無相,但也不是離開現實的。即色即空,即此目前現在
本空,而不是說「不說」,謂之空。空和有,本是一件事,切記不要說是二。我佛說法三藏十二部,
說法明白,一法不遺,如何曰「三藏說不清」呢?佛說的經典,昭如日月,金剛護持,諸天頂戴,若
說為虛幻,豈非謗經謗法?實相無相,而不礙有相,不以音聲來顯本體,誰也無法契得實相,到岸不
需舟,無舟如何能到呢?雖然實相是一體,但亦不礙其中差別層次,豈能囫圇吞棗,顢頇其事。又說
「一切合理皆自欺,結構過程整體悟」,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先說「實相了了明」,其實未明。真實明
人,明即不得,實無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金剛經》說得非常明白。「一切定論皆束縛」,經上說的,初悟的境界,悟後的修持,如按圖索驥,
如無明師指點,沒有經書作證明,佛已預計儘是邪魔外道。不是經上說的是虛妄,你依什麼作為自己
的依據?如乳孩走路,沒有大人牽扶,是必要摔跌,跌得頭破血流,這樣的說法,還要推敲推敲,否
則要走火入魔。慎之!慎之!
某居士:你對真如實相,是有研究的,只是還沒有真正開悟,所以所說的,不是偏空,就是偏有,
落在一邊。若問你離空離有,非空非有,道一句來。多少修行人,以為開悟了,到這兒卻不知所措。
真開悟時,見一切如雨後煙雲過,晴陽照耀,明明歷歷,湖光山色,沒有一絲模糊。不過我也沒有開
悟,只是濫竽充數、魚目混珠而已。尚望賢者多閱經論,開圓解智慧。祝精進。
某居士:謝謝你的邀請,因為暫離廣福寺,來到無錫梅園開原寺,此地老和尚,殷勤挽留打佛七,
所以遲覆為歉。現在我已在廣福寺起單,長住在開原寺。你的盛情,由於種種原因,暫不來日。修持
方面,我可以在信上指導,你在日本也有經書閱讀,如發勝解,即智慧無量。如在經書能得一兩句受
用,即自觀察,默持不移,必須心與經合,心與道合,身心與道合為一,即受用不盡矣。經云:「身
安住」,即此謂。昔日虛公指導我云:「蓋學道,貴在素其位而行,離自分外,豈別有所謂佛道者耶?」
可見佛道不是離心別有,心外無法,莫錯用意。六祖說:「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
但正除三障。」三障者,貪瞋癡也。學佛切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學佛人表裏如一,才能得真正如
如不動境界。如來者,即諸法如意。你能無論遇到什麼境界,而心能恒一,不為境轉,還憂什麼佛道
不能通達?勉哉!至於皈依的人,可以在佛前,或者請一個人代我言:「遵照化來法師指教,皈依佛」。
你們即應一聲,「皈依佛」,一拜。其次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
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同皈依佛一拜,一唱一和一拜。生珍重心,至誠懇切,自然
獲得上等戒體。道在自己,不在他人。望各位努力。我年老體衰,諸多不便,非是我自驕,而不應緣,
實身體使然。請各位居士原諒。
某居士:人生都是虛幻的,無論是你是我,都是虛幻的,不要認色身為真皈依,要皈依自性佛,
自性法,自性僧,自己心中的一體三寶。什麼是心中三寶?自心的本體,是自性天真佛,這個佛廣大
無邊,變化無窮,而無一法可得。所以說不驕不躁,時時見著天真無邪的自心。一念性善是佛,一念
惡是眾生。常行善是佛,不行善業,何處是佛?自心一向是惡,燒香念佛何益?法即是自心的念頭,
念頭正,道從足下生;念頭惡,禍從足下起。要相信絕對無疑,不要認為有人作惡,而獲善果;那只
是此人前生善業因緣未盡,切記不能撥無因果。皈依僧,僧者,清淨福田僧。不過既然是僧,身披袈
裟,即要恭敬,不要管他作惡與否,如果此人作惡多端,可以敬而遠之,切記不要毀謗。比如皇帝家
的人,即使是壞人,也高人一等。誰敢去惹他?佛是法王,法王之子,也有良莠不齊,但不可毀謗。
我是依經典說的,對你們說清楚了,以免遭過。現在是末法時期,佛教修行人是有很多參差不齊的,
大家要護口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研讀聖賢書。修道以修心為主,修正自己的心,修善自己的心,
休止自己的妄心。心正人正,佛也正。佛即自心,自心清正,一道清涼;自心不正,萬法污染。自心
空空,即是如此。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何處不是佛?「如來心自在,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金
剛經》上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能夠做到,佛法過半矣。宣化上人又說:「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捨命為
佛事,造命為法事,正命為僧事」,也是佛法僧三寶的又一種說法。而窮其理,無非佛法僧三寶,三
寶者自心本具,莫向外求!
某賢者:來信收到,悉知一切。在家修行,愛染深重,惡緣熾盛。但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欲覓
一個修行清淨道場,也實在不容易。道場既沒有,欲得清淨,自然難辦到。所以修行,只好隨緣。以
前虛雲老和尚,教導我云:「隨緣消磨」,這四個字,確實是意義深廣,受用不盡。你如果能體會此中
意味,自然妙用難以思量。所謂隨緣,即是不違背當時的況境而行修道。修道即是消除磨練而已。你
能消除自己的習氣,磨練自己無始以來的無明,時常這樣做,障盡願滿,便登清淨佛殿,亦何難之有?
水中撈月,因為你去撈,自然枉費精神,如果你不撈,明月不來不去,當下圓滿。古人說,「天下本
無事,庸人自擾擾。」放下自在,不必多煩,凡事順因緣,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某居士:早幾天,你父母特地從某地找到這里,你父母非常挂念,你應該寫信給他們,應該安慰
他們。堂上父母,即是現前兩尊佛,敬重父母和敬重佛的功德一樣。有一本經名《父母恩重難報經》,
你要請來看看。你不讀這本經,修一切的功德,皆是白修而且要墮地獄。所以你要從孝順父母開始,
父母對你的恩德,永遠報不完的。孝順父母,即是孝順諸佛;不孝父母,也就談不上修行了。不孝父
母,必然墮地獄,這是毫無懷疑的。宣化上人很孝順父母,每天要對父母拜五百多拜。我幼年對父母
不太孝順,現在父母雙亡,想孝順也無法了,每每引以為疚。希望你不要學師父這樣,做一個不知孝
順的人,不知孝順如何為人師呢?既往不咎。你行行都可學師父的,只是不可以學師父不孝父母。師
父沒有別的本事,只有把自己的缺點,及無法改的歉咎說出來,以為徒弟的後來之鑒,并以此來為自
己懺悔,聊表安慰。你尊敬師父,切記不要為師父妄加宣傳。「師父獲得什麼神通,又什麼得道高僧」,
要知道大妄語,必墮地獄。五戒就有戒妄語,何況大妄語,要說自己成聖作祖,即大妄語。大妄語不
通懺悔,必墮地獄。要注意,佛法是實事求是,不是賣狗皮膏藥,亂吹一通。我不要名,你為我狂吹
做什麼?以後不可再犯。
某居士:許久沒有通信了,甚念。修行談實際,不談虛名,不求名利,所以不要編寫自傳,古人
說貽笑大方。譬如你的法名,行戒。行戒是一個很好的名字,行即是行為,行動。行時處處以戒為師,
即是修行的功夫。行,每一時刻,要以戒為楷模,即大人作略,也就是菩薩行為。所以戒對於你來說,
是非常重要,要學習戒,要守戒。世尊涅槃時,告誡弟子,佛在世以佛為師,滅度後,以戒為師。可
見戒的重要性,可見戒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可見戒如房屋,是我們生活的不可缺少部分,可見戒如糧
食,缺少了生命也盡了。所以我們要慎重把持,如渡海浮囊,一漏氣即要溺海。希善自護持,善自護
念。這都說的實際話,本心話,如果當做戲論,那麼,說什麼話,都沒有用了。
某居士:修行人修自己,不修別人,不管別人閑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管他人閑事,耽誤自
己修持,管別人閑事,使自己走到邪路,正路不行,行邪路,修什麼行呢?即是非行也。修行時時管
教自己,時時檢查自己,「自己是不是在修行,是不是心正」。心正才能行正,行正才能得道。所以自
己管自己,即是修行,自己不管自己,怎麼能修行。佛涅槃後,以戒為師,戒就是約束自己,不是空
談幾句話,就代表戒的,古人持戒很嚴謹,望勉之。
某居士:關於說法及傳授三皈五戒之事,我可以在此說清楚,你們可以依法奉行,等於我來美國
一樣。人本來是虛幻的,當以法為主。皈依佛,佛者覺也。即是自心常起正念觀照,不為妄念所轉;
能夠自心清楚明白,有念無念,不相妨礙,即名正覺。認為心不起念,那是不對的,起念,能放下,
不為所轉,叫提得起,放得下。不過要有功夫,不是輕易而得的。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佛,但外佛
佛像,也不相妨礙,不要認為皈依自心佛,即不皈依外佛,外佛雖然有形相,也是自心所現。皈依法,
法者正也。自心常起正念,不起邪念,邪念起,即時息滅。也不要認為,我心起了邪念,即害怕,念
起即覺,覺之即無。所以皈依法,即是自心正念分明,不為外境所懈,要多多用功。皈依僧,僧者淨
也,自心清淨,行為正確,不搞邪門外道,去惡向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能有此功夫,即名皈依
僧寶。這叫自性三寶證明。五戒者,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
酒,智也。宣化上人生前,「凍死不攀緣」,即是皈依佛,佛不會攀緣的。「餓死不化緣」,即是皈依法,
心有正法為依怙,何必去求別人呢?求人之人,心中無所適從。「窮死不求緣」,即是皈依僧。僧者淨
也。自心清淨,用不著求人;自心不淨,求人也沒用。「不爭,不貪,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即是五戒也。法要行,不是徒徒負空名的。今與你們正授自性三皈五戒,希望努力用功,然後一心念
佛,求生西方。即化城已過,直趨西方也。「隨緣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做佛」。
「捨命為佛事」,能做事,才是真正的皈依佛。「造命為法事」,即創造自己的命運。怎麼改造自己的
命運?去惡向善,不造惡因,即不受惡果;多做善事,即獲福報。「正命為僧事」,正命即修正自己的
命運也。「即事明理」,從事上去明白理,曉得理也就是事。如上所說,即是事理雙修。「隨緣不變」,
不要被事緣迷住真性。「不變隨緣」,不迷惑的真性,在事上去找。
某居士:學佛之人,以了生死為主。一心修行,萬緣放下,不要管他人是非好惡。至於修行,悟
明心性,斷惑證真。但悟明心性,必須一番苦修,才能悟入,如不是苦修,這一關很難沖破。但也無
妨,因為念佛法門,至簡至易,而且證果不次於其他法門,何不一心攻此。所以賢者自可一心念佛,
以一句佛號,立定腳跟。行住坐臥,念此在此,自有進步,決定往生。說來慚愧,我修持并不得力。
某居士:修行人應該要多看經典,不僅要看,而且要常看多看。會其意,依之行,自然受益。不
看經,不看教,如瞎子一樣,盲修瞎練,如何不墮魔道。依經解義,三世佛怨。依經解義,尚不允許,
何況盲作見能,認妄為真者。修行人,會者一念貫通,不會者累劫難逢。所以一定要有真人印證,明
師口訣。不是江湖術士,自誇自讚而已。但真正明師難逢,有者,亦多辭世。末世修道真難。吾輩只
是濫芋充數,徒負空名而已。
某居士 :來信所說的這位,我沒有見過,這位居士所說,純屬無稽之談,不可信,不必與他說甚
麼,以免被引入岐途,永無了日。宣化上人修行很用功,證悟境界,非學人能知。然而從來沒有聽上
人說過,證到什麼境地。你這位朋友,自說能在數天內,指引人破參。真正的破參,只是開悟而已,
悟有淺有深,淺則道理明白,深則開天目,能夠見到天上地下,黑暗隔牆,了無妨礙,能知宿命之事。
楞嚴經上說:「如清濁水,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破參),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證
果)」。至於登地是菩薩,非是凡夫之人,所能望其項背。你這位朋友又說,儒與道之境界與佛相等。
儒說的仁義禮智信,是世間法的倫理道德。道教的修行只不過成仙而已,未出三界。而佛教中不論小
乘大乘,皆出三界。小乘自了,大乘則普利一切眾生。又禪宗分五宗,法眼、雲門、臨濟、曹洞、潙
仰。這位居士說他是禪宗,請他說說自己又獨創了哪一宗?他說古來大德所立的公案,沒有到家。他
可以說一段公案來看看。他是禪宗哪一派的門徒?沒有真正禪門弟子,有這樣說法的。凡諸有相,皆
是虛妄。不必貪什麼境界,隨緣消舊業,業盡情空,自然覺悟實相。業淨,實相也成非相。
某居士:既然你的朋友,能有妙方,指導人破參,見到境界殊勝,那你可以跟他學,學後再來告
知;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也無不可。不過學道之人,以無得而為根本,無境之境,才是真境。無境
者,也非無境,只是一切境界當前,心不生可否,不取不捨,平等心是道。你不能平等心用事,這是
功夫未到家也。所以修行人,以離念為根本,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否則,即使你得到了什麼境
界,自己控制不了,也是枉然。不談這些,或者他有好法,給你一剎那,獲得什麼,速決速了,倏忽
見道?真是恭喜恭喜,獲得法喜,再回來度師父。(此為反面點化教之,請讀者莫依文解義為要。)
我現在研究佛經,最近又調我到玉佛樓,此地很清淨,是修行的好所在。以前在萬佛城,閉關(分支
道場)核桃園及九號公路,均未得決了;蒙虛公與宣公多次指教,也未得決定。未會而教人,難免自
欺欺人之咎。我說的是實話,未曾有欺騙之語,也可作前車之鑒吧。
注:前函與此函,皆回覆某居士同樣問題,修行須有擇法眼及正知見,莫因貪感應而誤入岐途。
某居士:修行人只修自己,不修他人。你但隨時迴光返照,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自
然能出離苦海。當然很難辦到,慢慢的來,因緣成熟,所求如意。只要常存自己所願,所求,憶念不
忘,時間到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過,機會到時,應該萬緣放下,切記不能留戀,拖泥帶水。
菩薩與凡夫的區別,就在放得下與放不下。師父教導我們說,放下自在。走錯了路,也可以說是走火
入魔,「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可不哀哉?切切努力自勉,一切都是無常;時不再來,
機不可失。早晚功課,必不可少,念茲在茲,道可了也。
世界和平 人民安樂
正法久住 法輪常轉
災障消滅 禍患不生
法界有情 同生極樂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返回首页 | IT类考试 | 外语考试 | 考官信息 | 准考证号 | 拼音查询 | 在线考试 | 招生简章| 网站声明 | 隐私安全 | 内部事务 | 佛教典籍 | 新闻资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Θ1999-2023 zgksrz,All Rights Reserved 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5096号